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免费云电脑pc版官网 |
2025-10-04 16:5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羅莎 楊思悅 通訊員 劉鵬飛 編輯:馮芯然 |
各省份已相繼披露最新人口主要數據 各省份已相繼披露最新人口主要數據。日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召開,對當前我國人口形勢作出最新研判,并強調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新一屆中財委首次亮相便聚焦人口問題,背后有何深意?如何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在人口負增長背景下,怎樣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全社會該做好哪些準備? 近日,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就前述問題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 王培安表示,人口是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變量,人口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和基本支撐。因此,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自然成為新時期人口發展的主題。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人口結構,客觀上都要求我國走人口高質量發展道路。 王培安同時認為,在低生育水平下,我國不能再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必須轉向主要依靠勞動力質量驅動經濟發展。應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大國、人力資本強國。提升優化就業結構、改善公共服務,形成“人腦紅利”和“人才紅利”。 《21世紀》:在當前時點,會議研究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這是立足怎樣的人口發展形勢與特征,背后有何深意? 王培安:會議提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中央根據我國發展的新環境、新變化、新條件和新特征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積累到一定發展程度由量變到質變的客觀規律。人口是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變量免費云電腦pc版官網。人口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和基本支撐。因此,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自然成為新時期人口發展的主題。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少子老齡化”將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將伴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過程。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年輕一代婚育觀念快速轉變,“少生、優生、優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主流,“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的問題比較突出。 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由2020年的2.64億人增加到2025年的3.09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由18.4%增加到21.6%。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將由2020年的3511萬人增加到2025年的4200萬人。 少子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逆的人口發展過程,也是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歐盟和日本都面臨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相互交織的局面。目前歐盟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倍,日本則高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總結發達國家少子老齡化的經驗教訓,我國少子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客觀上也要求走人口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我國是一個14億的人口大國,分別比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和、高收入經濟體人口總和以及非洲國家人口總和要多,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4.3倍,歐洲總人口的1.9倍,東盟總人口的2.1倍,享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超大規模的需求市場。但是,經濟發展并不是由人口數量和規模決定,更多受到人口素質和質量的影響。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的3倍,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7倍多,但15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不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二分之一,總人口是我國的一半左右。人口眾多對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造成巨大壓力。全球人口超載、資源消耗超量和生態負債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亦是如此。因此,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人口結構,客觀上都要求我國人口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總之,我們要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主動引領人口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人口發展的歷史主動性,積極引導人口規模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人口條件。 《21世紀》:會議提出,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對此應當如何理解?又該如何精準施策? 王培安: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是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素質優良和總量充裕是對我國人力資源建設在規模和質量上的要求,而結構優化和分布合理則是對結構和分布上的要求。 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人力資源總量依然龐大。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模型測算,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00年為4453萬人,占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5.12%;2020年已超過2.27億,占比達23.54%;2035年、2050年預計分別達到3.29億和3.37億,占比持續提高,預計分別達到36.31%、45.23%。因此,即便面臨人口負增長的預期,隨著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總量仍將在2040年前持續增長,到2050年保持穩定。 當前,我國就業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和結構性短缺并存,以及人口素質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不匹配。一方面,企業反映招工難,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一線普通工人也面臨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青年群體存在就業難題,去產能等結構調整中產生的大齡失業人員再就業則更加困難。據調研,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僅北京中關村計算機編程人員的缺口就約10萬人。 因此,在低生育水平下,我國不能再依靠廉價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必須轉向主要依靠勞動力質量驅動經濟發展。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大國、人力資本強國。提升優化就業結構、改善公共服務,形成“人腦紅利”和“人才紅利”。 一是大力培育創新創造型人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主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沃土,全周期、全方位、個性化支持引導人才發展,讓資源跟著人才走,讓創新型人才支撐各產業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邁進,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生產一線可以第一時間解決現場復雜問題的技能人才,通常是精操作、愛鉆研、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往往創新也都誕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免費云電腦pc版官網。要加強人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打通技術堵點、給予高質量發展以技術探索支持提供重要支撐。 第三,要推動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鼓勵人才貢獻社會的氛圍和環境。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教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激發創新內生動力;健全技術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體制機制,持續為技術人才松綁減負。全社會共同為創新人才和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使更多創新人才和技術人才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第四,要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科教資源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動障礙仍較多等原因,我國人才區域布局仍不均衡,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我國各類人才重點向華北、華東、華南地區集聚,部分中西部省份和東北地區人才外流嚴重。從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區域布局來看,東部10個省(區、市)院士人數占到全體院士的87%。要制定科學規劃,引導人才在區域之間合理布局。加強人才流入地與人才流出地之間的人才規劃統籌和協作,引導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各得其所。根據各地的比較優勢和人才需求,規劃建設一批“人才政策特區”和“人才產業園區”,為各類人才在各地提供充分發揮其才能的舞臺。 《21世紀》:會議將健康與教育視為提高人口素質的兩大抓手。你在前面談到了教育的支撐作用,那么如何通過衛生事業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王培安:健康與教育都是人口素質的核心內容。黨的以來,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從維護全民健康和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出發,鋪就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健康之路”。在我看來,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免費云電腦pc版官網,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問題,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要重點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健全婦幼健康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行動;加強宣傳倡導和健康教育,優化婚前孕前保健服務,加大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力度,持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21世紀》:近年來,國家與地方層面密集出臺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但低生育水平仍在延續。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為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還有哪些方面亟待發力? 王培安: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先后印發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地方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惠及生育的民生政策,包括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積極探索發放生育津貼、育兒補貼、托育機構運營補貼、普遍延長產假、增設陪產假等。應該說,最近幾年是我國生育支持措施出臺較多的時期,也是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較為明顯的時期。 但是,人口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是一個慢變量,不可能一蹴而就,生育支持政策的效果發揮有待時日。當然,當前我國生育支持政策也面臨碎片化和精準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于持續的低生育率,我們既要有一定的政策耐心,又要踔厲奮發,抓住當前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寶貴窗口期,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首先,加大經濟支持力度。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顯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促進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傾斜。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多渠道增加長租房供應,推進租購權利均等。建立對依法保障職工生育權益用人單位激勵機制。向提供母嬰護理、托育服務以及相關職業培訓、消費品生產的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其次,完善托育服務體系。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拓展社區托育服務功能,完善嬰幼兒照護設施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降低托育機構運營成本。完善土地、住房、財政、金融、人才等政策,鼓勵地方對普惠托育機構予以支持免費云電腦pc版官網。提升托育服務質量。深入開展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依法逐步實行托育從業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第三,優化時間支持。優化生育休假制度,從保障職工生育權益和保護生育職工健康權的功能定位出發,體現保護生育和養育過程,如推行彈性工作制等,幫助職工平衡工作和家庭關系,促進公平就業和職業發展。要結合實際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擔機制,明確相關各方責任,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障職工假期待遇。 第四,加強代際照料支持。加強對代際照料的政策支持。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護模式。將代際照料納入家庭托育服務點。探索將老人參與嬰幼兒照料納入家政服務,通過助餐券、養老補貼、出行優惠、公園免費等形式給予育兒補貼。建立健全老人參與代際育兒照料的激勵、評估和監督機制。 第五,加強文化觀念引領。加強宣傳引導,倡樹積極婚育觀念。大力倡揚尊重生育、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夫妻共育,破除高價彩禮,弘揚家庭美德,讓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風更加深入人心。鼓勵創作一批形式多樣、積極向上的影視文化精品,大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婚俗文藝作品展演展播,講好新時代美好愛情、幸福婚姻、和諧家庭故事。多在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宣傳積極婚戀觀。推動婚育教育進社區、進單位、進家庭,通過開設婚姻家庭課程、組織婚姻輔導講座等,加強正面引領和專業指導,積極營造婚育友好社會氛圍。 第六,建立健全家庭發展支持政策。將促進家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完善促進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大力倡導修身齊家、孝老愛親、適齡婚育、優生優育、責任共擔、代際和諧、家庭和睦的家庭發展理念。研究出臺有利于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營造促進家庭發展的文化氛圍,促進家庭建設與家庭發展。 《21世紀》: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們應當做好哪些準備? 王培安:“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時期,同時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養老服務準備的寶貴窗口期。因此,我們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具體而言,重點需要從四個方面做好準備。 一要推動樹立積極老齡觀。2021年11月印發的《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愿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因此,我們要著力推動形成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將人口老齡化的國情要素融入各領域、各行業的政策制定、工作推進中,深入挖掘老齡社會潛能,激發老齡社會活力。一方面要倡導“老有所為”,暢通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平臺和渠道。另一方面倡導“老有所學”,大力發展老年教育。 二要積極促進健康老齡化。要堅持大健康理念,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廣泛普及老年人健康知識,大力倡導科學的健康觀和生活方式;從預防保健、疾病救治、康復護理、醫養結合及安寧療護等多方面進行長期、全面、系統的干預和促進;優化健康環境,將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所有政策。 三要加快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對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的醫防協同、早診早治、規范治療,加強失能照護、老年癡呆防治和心理關愛等工作,制定實施針對老年人行動能力受損、營養不良、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病等早期干預措施,減少老年病的發生率,盡力延緩老年人功能衰退。實施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努力提高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和管理覆蓋率。提升老年醫療服務能力,優化老年健康和醫療服務供給,推進醫養結合,推動醫療服務向居家、社區延伸,發揮中醫藥在老年人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治療康復中的特殊功效,不斷加強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健康照護服務。 四要大力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積極推進老年友好型社區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普及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大力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公共交通工具等適老化改造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經濟困難的失能、殘疾、高齡等老年人家庭實施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建設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能社會,持續開展“智慧助老行動”,加強老年人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提升數字素養,努力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21世紀》:七普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達3.76億,其中省內流動規模遠超于跨省流動。這一趨勢是否會在未來得以延續?會議提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對此應當如何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王培安: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省內流動人口為2.51億人,過去10年間增長了85.7%;跨省流動人口為1.25億人,10年間增長了45.37%。可以明顯看到,省內流動人口比跨省流動人口增長更活躍。“鄉城流動”依然是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力,但“城城流動”人口規模也在顯著提升,人戶分離也正成為常態。區域內部人口流動增速明顯提升,甚至快于跨區域流動。 從七普數據同樣可以看出,受人口流動和低生育率的影響,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特征。一方面,不同區域人口增減呈現出差異,東北常住人口持續負增長,而東部部分沿海省份和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常住人口依然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不同地區人口負增長的誘因也不盡相同。人口大省廣東和山東的常住人口都于2022年出現人口負增長,但是兩省常住人口減少的原因明顯不同。廣東省的人口負增長是人口凈流出的因素,而山東省常住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減少,而不是人口流出。 區域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及其變動趨勢是關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現代化全局的基礎性問題,不僅關乎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公共設施建設、財政轉移支付,而且與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精準配置,以及區域發展規劃尤其是城市群發展規劃等密切相關。因此,要準確判斷我國區域人口流動的規模、流向、空間分布等特征與趨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從而可以更好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關系免費云電腦pc版官網,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優化人口結構,維護人口安全,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 基于當前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時要考慮出生人口和老年人口的變動,不僅要提前預判好與出生人口相關的托位和學位(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資源的分布,而且要提前預判好與老年人口相關的醫養(包括醫院、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等)資源的分布。總之,要加強人口監測預測,依據人口變動優化托育、教育和衛生資源配置,依據人口變動優化經濟產業體系,依據人口變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