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五大剧种吟秋颂,乡土舞台绘振兴 |
2025-10-04 16:5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羅莎 楊思悅 通訊員 劉鵬飛 編輯:馮芯然 |
◤9月2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盛宴在楊廟鎮馬郢田園文創微型產業集聚區(以下簡稱馬郢村)激情上演,“漾·YOUNG”2025青年鄉村戲劇周第三季“仰·秋頌”篇以徽劇、泗州戲、黃梅戲、廬劇、花鼓戲五大劇種為媒介,邀約觀眾共赴一場持續12小時的文化之旅。◢ 此次戲劇周不僅是一次高質量的戲曲展演,更是“送戲進萬村”提質升級成果的集中展示。通過將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到基層,活動有效滿足了農村群眾對傳統戲曲與現代文化的多元需求。同時,創新的互動體驗形式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參與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擴大了“送戲十百千萬”計劃的社會影響力。 上午10:00,廬劇《夕陽下的重逢》率先登場。該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熱血青年張大民滿懷報國之心告別新婚妻子奔赴戰場,因傷病留在異鄉。傷愈后,他踏上漫長的尋親之路,歷經60年的坎坷與堅持,最終與親人相逢。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深刻展現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讓觀眾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被主人公的堅韌精神所打動。 緊接著,徽劇經典片段《貴妃醉酒》與京劇名段《梨花頌》輪番上演?;談⊙輪T身著華麗戲服,以婉轉的唱腔、優美的身段,再現了楊玉環在百花亭候駕不至、借酒澆愁的經典場景,一招一式盡顯傳統戲曲之美;隨后上演的《梨花頌》則以悠揚旋律講述盛唐故事,熟悉的唱段引發全場輕聲跟唱,傳統劇種的藝術魅力在此刻充分釋放。 隨后,宿州市泗州戲劇團帶來的泗州戲《夫妻雙雙把家還》準時開演。劇目打破傳統敘事,將故事背景置于鄉村振興大潮中,曾在省城打拼的外賣騎手丈夫滿懷憧憬返鄉創業,而身為超市收銀員的妻子卻因偏見不愿回歸鄉村。在鄉村振興政策推動下,憑借“甜蜜”事業實現“富村民、美鄉村”的巨變,丈夫揭曉早已制定的創業計劃時,妻子的態度逐漸轉變,最終攜手共建家園。貼近生活的劇情、鮮活生動的表演,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鄉村發展的活力,掌聲持續良久。 下午時分,黃梅戲成為舞臺上的主角。其中,《喜宴》一劇緊扣時代脈搏,反映了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部分村民因收入增加而興起的大擺宴席、互相攀比等不良風氣。該劇通過生動有趣的情節設置和貼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引導觀眾思考如何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保持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觀眾最為期待的經典劇目《天仙配》之“路遇”選段,將活動推向高潮。這一家喻戶曉的故事片段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愛情主線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也為整場活動增添了一抹溫馨的色彩。當“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的經典唱段響起時,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跟著哼唱,悠揚的旋律在馬郢村的田野上空久久回蕩。 “以前要看這么多好戲得去城里劇場,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一次看個夠!”村民王阿姨抱著孫子全程觀看,臉上滿是笑容。楊廟鎮副書記楊磊表示,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此次戲劇周將五大劇種引入鄉村,既是“送戲進萬村” 的提質實踐,更是用文化激活鄉村活力的具體舉措。未來,馬郢村將持續搭建城鄉文化交流橋梁,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扎根鄉土,以文化滋養鄉村振興之路。 隨著夜幕降臨,這場充滿鄉土氣息又不失高雅格調的文化盛會圓滿落幕。然而,它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短暫的歡樂記憶,更是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正如劇中人物所展現的那樣,無論是歷史的滄桑巨變還是當下的社會轉型期,人們都始終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夢想。而這正是文化藝術的力量所在——它能夠跨越時空界限,連接過去與未來,凝聚人心,激發力量。 此次“漾·YOUNG”2025青年鄉村戲劇周第三季“仰·秋頌”篇的成功舉行,不僅豐富了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未來,期待有更多類似的活動走進千家萬戶,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王旭/文 王晨/攝)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