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从“手工作坊”到“电影工厂”《封神三部曲》或成电影工业化新曙光 |
2025-10-04 16:5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羅莎 楊思悅 通訊員 劉鵬飛 編輯:馮芯然 |
從“手工作坊”到“電影工廠”《封神三部曲》或成電影工業化新曙光2019-10-15 14:45:10 來源:大眾娛樂網 責任編輯: liyu 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以來,電影工業化的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究竟什么是電影工業化?中國電影又該如何探索電影工業化道路?行業內始終未能得出明確答案。而隨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重新洗牌中國電影票房格局后,關于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話題再次被關注和討論起來。電影工業化 中國電影發展必經之路 (《封神三部曲》黃渤飾姜子牙,費翔飾商王殷壽) 據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國慶特別節目報道,《哪吒之魔童降世》實際參與制作人員超過1600人、協助的制作團隊超過100家,而《流浪地球》劇組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多達7000余人,在協調如此龐大規模的制作團隊時,制作標準和管理流程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電影工業化建立的必經之路。這兩部電影作品對于工業化的探索經驗,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作為華語電影史上首部以三部連拍模式制作的電影《封神三部曲》,所面臨的難題比《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更為棘手,三部連拍、拍攝周期一年半,龐大的制作規模及體量使得《封神三部曲》需以更加成熟的電影工業化模式作為支撐。為此,劇組歷經近五年的籌備期,摸索、建立了一套具有實施性的工業化制作模式。《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參觀《封神三部曲》劇組時,也被其成熟的工業化模式所震驚,甚至笑稱自己的劇組是“手工作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談及中國電影工業化現狀時表示:“中國人使用新技術,使用新技術的熱情和能力,在世界上都是很少有國家能夠媲美的。但是電影工業化意味著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有專業化的流程、專業化的操作人員,這兩個東西是我們所缺少的。”正因為人才的缺失,《封神三部曲》三部連拍、對電影工業化的探索就更具有開創性意義。制片人杜揚表示:“報道最多的是我和烏爾善導演帶著團隊去海外(學習),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們很多部門具體工作的同事,都給他們送到好萊塢或者新西蘭的技術部門去學習。這是有必要的,因為這之前在中國電影制作有很多的空白。” 踐行工業化 為中國電影未來鋪路 (《封神三部曲》踐行電影工業化) 作為踐行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使命的電影作品,《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對于電影工業化的理解也更加清晰明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類型化的創作、科學系統化的管理、新技術的運用。為彌補工業化經驗上的不足,劇組專門聘請了《指環王》三部曲的制片人巴里·M·奧斯本擔任制作顧問、《臥虎藏龍》的編劇詹姆士·沙姆斯擔任劇本顧問、參與過《獨立日》《鬼吹燈之尋龍訣》視效制作的道格拉斯·漢斯·史密斯擔任視效總監,為《封神三部曲》的工業化之路保駕護航。制片人杜揚稱:“(電影工業化)所有這些東西研制出來之后,會為未來的中國電影工業化繼續往前走鋪下了一條路。” 《封神三部曲》的制作分工明確而細致,劇組共分為20余個職能部門,高峰期工作人員超2000人,而拍攝現場始終保持著忙而不亂的狀態。從場景搭建、現場拍攝、馬場管理、演員培訓、乃至食堂管理,無不體現出有計劃、有秩序、有流程、高效率的工業化特性,真正將電影工業化模式實現了落地執行。導演烏爾善表示:“像《封神三部曲》這種神話史詩類型,它觸及到整個電影制作和創作最難的環節,牽扯到很多最難的藝術和技術結合的問題。在這個項目里,技術最難、強度最大、持續拍攝一年半。” 回首過去,中國電影一次次創造歷史。而眼下,中國電影發展又站在了更高的起點。隨著以《封神三部曲》為代表的中國神話史詩大片的誕生,中國電影也必然會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創造新的輝煌。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