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对话尹倩:公关人要敢于跳出舒适圈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自我重启 |
2025-10-04 16:5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羅莎 楊思悅 通訊員 劉鵬飛 編輯:馮芯然 |
“我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我從不懼怕改變,真正讓我恐懼的是沉浸舒適圈” ——尹倩 擁有近十年國際4A公司任職經歷,事業成熟穩定后卻毅然離開從零開始,僅用四年時間就將一家初創公司從無人知曉打造為在美上市行業龍頭的品牌形象。職業道路上,她總給自己制造挑戰,她認為職場中的舒適圈令人恐慌,不斷冒險才有人生意義。本文采訪的是生命科學/精準醫療領域難得的復合型人才尹倩。她敢于在四年前就看準并投身于當時剛剛新興的生命科學領域,幾年來,她與所在企業——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長,隨著公司登陸納斯達克,她也成為一家在美上市企業的品牌管理總負責人。 Q:尹總您好,了解到您最早是從公共關系開啟職業生涯,所以首先想問下您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職業選擇? A:我認為是兩個原因,我本身好奇心比較重,所以年輕時本科和碩士會選擇主修新聞學和傳播心理學,想多看看世界,后來因為專業原因,偶然有了一段奧美的工作經歷,覺得做品牌、公共關系都非常挑戰,且對人的眼界、全局觀、專業性、專業管理、資源累積等全方位發展非常鍛煉。另一方面,我在奧美、偉達工作過程中,接觸過很多業界牛人,也服務了從NGO到科技、消費品、汽車等等各類型的行業和客戶,這為我的公關職業生涯打下了扎實基礎。尤其在奧美做自身集團品牌宣傳塑造、在偉達服務奧組委、豪華車等等的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認為正是那兩個階段的快速成長,讓我堅定了從事公關行業的決心。 Q:您之前在享譽國際的4A公司已經做的很成熟了,為什么后來會放棄那么好的平臺,選擇加入到初創的泛生子呢? A:我之前接觸的很多客戶都是非常成熟的500強企業,無論在奧美也好,在偉達也好,行業、企業都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演進,資源充足。但從我個人來講,我的性格是喜歡挑戰、需要不斷進步、需要價值實現感的人。所以我畏懼舒適圈,我喜歡給不斷給自己制造挑戰,我想把未來的時間留給沒有經歷過的事。 另一方面,我也想有一些大的轉變,我希望未來更深入的選擇并扎根一個有意義的行業,自己對工作的控制力更強,不再是簡單的我提供想法讓客戶去決定能否實現,而是更有機會按照我的想法和策略去落地,因而選擇甲方對我來講更合適。 選擇泛生子也是我仔細觀察和斟酌后的決定,首先,我認為泛生子所做的事業是有可能惠及全人類的,我愿意為這樣的事業去奮斗;其次,泛生子所在的生命科學行業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光明,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我也樂于與它一起成長。而事實也證明,泛生子目前已經是基因組學在癌癥應用領域的企業典范和佼佼者。 Q:您覺得加入泛生子后的挑戰是什么?從乙方到甲方的角色轉變讓您感受到哪些變化? A:挑戰,我認為是三個方面的。首先,就是企業方與咨詢方的角色轉變,從乙方到甲方的變化需要花時間去適應,思維方式、做事方式、工作節奏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其次,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快速學習了解,不斷給自己充電,只有自己了解才有可能講好品牌故事,都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科技行業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印證了這一點,而如何在一個技術進步快速、應用場景迅速拓展的行業中,把一個信息門檻很高的行業故事講清楚,也成為一個挑戰;第三,從成熟的環境到新興的領域需要適應,原來在奧美、偉達這樣的公司發展非常成熟、團隊搭建的也非常完整,而來到泛生子以后都是從零開始,我們的公關團隊需要重建,同時,年輕行業、年輕公司的生存能力、快速根據變化不斷迭代小目標并執行的能力都成為核心能力,這些都是充滿挑戰但也充滿趣味的過程。 Q:提到團隊建設,我們也想問問您對于團隊搭建的心得。您是如何挑選和培養下屬,鍛煉團隊的呢?在為企業選拔人才的時候,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呢? A:對于員工的選拔,其實我的標準很高。我最看重的一點,就是獨立思考尤其是自我反省、自我學習進化的能力,這不僅是我的部門員工需要的,更是所有企業所有行業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必備的素質。泛生子是個變化發展非??斓钠髽I,員工必須跟得上企業發展節奏,當個體能夠獨立完成工作,才能把個體才快速整合成不同單元,朝著集體目標努力。 團隊培養方面,我的風格是放權和適度容錯。相比硬性教條,我更喜歡去發展員工,給他們足夠的施展空間,讓員工積極主動的接收和享受工作,我來把控大方向,下屬在這個大前提下自由發揮。我經常會跟下屬甚至是跨級下屬一對一的交流,傾聽他們對工作、對生活的真實看法,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成就他們。我始終認為,合理的工作關系,不是單向的員工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也要反過來為員工創造價值。最好的企業關系應該是互相成就的,這樣的關系才是長久的、可持續的。 團隊激勵方面,我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抬頭看天、低頭做事”。剛才也說到,泛生子是快速成長型公司,對員工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抗壓能力要求都是比較高的,我們的員工既要有開闊的眼界、崇高的理想,也要有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在變化中敏捷做出調整。為此,我樂于去培養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既懂專業生物科技,也懂醫療傳播,還能涉獵金融資本,我認為做品牌就是需要這種“八面玲瓏”的員工。 Q:從業多年,您是如何看待公關行業的?公關帶給您的感觸是什么? A:首先,我認為公關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行業,在公關咨詢行業時,它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每接一個新的客戶、新的案子,其實都是一個從頭開始學習和積累、從0到1的過程。各行各業接觸的多了之后,人的眼界就會越來越廣,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會慢慢的發生變化。所以我認為,公關也是非常能幫助人成長的行業;在企業方時,公關更需要平衡很多內外關系,對人的綜合管理能力、個人影響力都有很強的要求。 Q:我們都知道從事公關行業會有很大的工作壓力,您有了小孩,成為一名母親后,是如何調節壓力,平衡事業和家庭的呢? A:我認為絕對平衡是不太可能的,之前我一直試圖將兩者分開,結果發現事倍功半,于是索性試著在某些方面將它們融合在一起。我工作忙的時候可能很少有時間去陪孩子,所以,我會更注重陪伴的質量,注重孩子思維層面的塑造。比如提前規劃好陪他做哪些事情、或者用工作中哲學層面的思考來啟發孩子,讓他自己學會獨立思考,主動認識世界。同時,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也常常會給我的工作帶來靈感,我甚至會向孩子請教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他的答案往往更能直接解決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工作和生活并不沖突,這兩者完全可以互相促進。 Q:對于企業來講,公關所發揮的作用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品牌建設方面,但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危機事件,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危機公關的?您認為出現危機應該如何應對? A:無論是品牌定位,還是品牌建設、營銷中的傳播、危機的管控等等,這些都屬于企業的聲譽管理。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很正常,數字時代中,沒有什么事情可以靠隱瞞解決情況,首先,所謂的企業危機公關,還是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預防上,這對企業治理、運營管理、組織架構、合規及風險管控等等,都提出了要求。所以企業首先應根據自身情況自查。在不可避免的出現負面報道時,我們首先要擺正心態,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負面,認清危機的根源,到底是企業本身有問題,還是溝通層面的問題。如果是傳播溝通層面的問題,就從公關和傳播的角度去解決;如果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就更需要引起企業反思和重視,給出一整套解決方案。另外,我認為企業應該感恩批判性報道,他們就像一面鏡子,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缺點和瑕疵,畢竟人只有在看到不足之后才能抓住改正的機會。所以,說到底危機公關最終考驗的還是企業價值觀。 Q:泛生子從成立到上市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它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那么您在加入泛生子后是如何給品牌定位的呢?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品牌定位又做出哪些相應的調整呢? A:是的,我是2016年加入泛生子的,當時泛生子僅幾十人,剛剛開始商業化。四年時間我親眼目睹了它的快速成長和自我更迭。為了讓泛生子的品牌形象與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匹配,四年間我們給泛生子做過三次品牌定位升級。第一次調整是剛剛進入泛生子時,當時市場和公眾對它的印象很淺,且停留在簡單的腦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我們給品牌定位做了拔高并進行傳播,轉變了市場印象。第二次調整是伴隨著泛生子業務領域和場景的拓展,我們將企業定位調整為“洞悉癌癥全周期”,將泛生子研究領域擴展到癌癥早篩,把癌癥和泛生子做強綁定,這次的品牌煥新我們與合作團隊也獲得了Transform award國際品牌大獎金獎。現在泛生子已經成為了一家上市企業,利益相關方越來越廣泛,我們的整體品牌也會繼續朝著“對大眾講話,講大眾能聽懂的話”的方向演進。 Q:在和泛生子共同成長的幾年里面,肯定會有一些難忘的經歷吧?您愿意跟我們分享一兩件嗎? A:在創業公司,會需要個人不斷拓展自己的業務邊界,對快速學習及執行能力要求很高。我進入泛生子是在2016年,也是它剛剛開始商業化的一年,當時還沒有我們這個部門,而行業中既懂商業又懂技術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親力親為,比如輔助CEO去發起和推動投融資項目等。金融知識也需從零開始邊學邊用,那個階段公司CEO給了我很大支持,在新的工作領域中,提升了看問題的深度,讓我能夠站在行業角度、金融角度、市場角度等多個維度去正視企業,從而發現問題,尋找策略。 Q:從初創到上市確實是一個傳奇誕生的過程,看著它越做越大、越來越強,您一定感慨萬千吧?那您認為上市前后泛生子在公關傳播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A:近幾年,見證了一個產業、商業實體邊界的快速拓展、整體的跨越式發展,對個人意義頗深。從傳播層面講,很多工作屬于輔助市值管理,需要在上市前提前準備。說到上市前后,傳播層面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我們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所以我們在之前的品牌及傳播基礎上,要去搭建在美國的品牌定位、市場(資本市場、業務市場)定位,包括機構投資人和散戶投資人對公司的了解、知曉、認同等。同時,企業上市后,監管機構對信息披露有非常嚴格的流程、合規與風險把控需要。所以更要注重品牌的綜合商譽管理,對資本、業務市場負責、對股民負責,承擔起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推動行業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和品牌共同成長,讓海內外市場看到中國生命科學企業的更多可能性。(來源:中國公關網) 報紙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