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郭敬明又給了何昶希一張S卡。
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劇情簡直比演戲還精彩。原本以為經過第一輪表演,亂發S卡(代表最高等級)被大家一邊倒批評的郭敬明能有所反思,給這檔節目挽回一點人氣,結果在11月7日播出的第六期里,相同的劇情再次上演,連發卡的對象都是同一個人。
何昶希誰是?一個愛豆,前偶像男團組合UNINE的成員,零表演經驗,全場唯一一個沒有代表作的演員。
“還沒有放棄這部綜藝的各位,現在是時候了。”某知乎大V評論。
當然在整件事中,何昶希同學挺無辜的,能看出他確實被四爺這張S卡嚇到了,嚇得回去暗暗下了不少功,換回了第二輪表演后評委們“進步特別大”的評價。
因為進步了(嗯只是進步),所以郭敬明又他給發了一張S卡。乍一聽這邏輯好像沒毛病,觀眾都喜歡看成長的故事,而且何昶希太帥了……不過等等,郭敬明這張S卡是認真的嗎?
郭敬明不能掩蓋的問題
在第六期節目播出當晚,“郭敬明再給何昶希S卡”就沖上了微博熱搜。本以為這條熱搜下應該又是一片各路人士討伐郭敬明的景象,然而實際上大V們和評論區都在夸贊何昶希這次的演技——隨便點進一個評論者的主頁,十有八九是何昶希的粉絲。
郭敬明應該感謝這些粉絲,把他亂發S卡這件事合理化了。
為了確定這次郭敬明的S卡是否同樣發得過于隨意,我專門去看了原片。何昶希的表演看起來確實比第一輪要好一些,但離S這個綜合了演員專業度、市場認可度和角色匹配度等多維要素形成的最高評級,著實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我有點懷疑大家這次不對郭敬明感到震驚,其實是出于一個非常實際的原因——不知道這輪的S卡有什么用。第一輪大家還知道S評級擁有優先選擇角色的權利,但到第二輪換了玩法,節目組卻故意賣了個關子(但鑒于大規則,拿到S的演員應該有很大優勢)。
當然也可能是郭敬明一句“我當時第一次給他S卡其實是有一點沖動”給自己找補了回來。但據我了解,這期節目錄制于第一次發S卡那期播出前,所以郭敬明說這些其實也沒有平息輿論的意思。
這樣一來,給何昶希發S卡這件事還是太迷惑了,何況還發生了兩次。
其實當郭導在節目里說“我給S的人就是我想找他拍戲”的時候,他的標準已經很清楚了。他的問題就在于無法跳脫個人并不高級的審美趣味,無法在一個需要專業性的比賽性質節目中顧全大局,俗稱任性。
郭敬明的任性和黃子韜還不一樣。黃子韜只在小事上任性,建立在他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之上,而且韜韜專業能力也確實不差,總之不會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反倒很圈粉。可郭敬明就不一樣了,他的任性可能會對演員的自我認知產生誤導,讓真正有實力的演員錯失機會,事關公平,更有可能給觀眾造成錯誤認知。
而且不像其他一些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里杜華評判標準忽高忽低時,還有導演組及時給予糾正;《說唱新世代》里各位導師主理人的評分權重其實很低,《演員請就位》給了幾個評委相當大的選擇自由和決定權,就更需要他們對參賽選手負責。
這不是郭敬明一句“我想找他拍戲”能說得過去的。
正在崩塌的商業版圖
郭敬明似乎很相信他的經驗。
這種經驗要從他2004年大三休學,與朋友創辦“島”工作室說起。這算是他自立門戶做的第一件事,主要策劃出版《島》系列圖書,一個類似雜志、定期出版的系列圖書,郭敬明做主編,兼做部分內容的撰稿、攝影和插畫模特。
在這期間,他還和摩登天空合作出過一本“音樂小說”《迷藏》,相當于在一張音樂專輯中首錄了十首他填詞的作品,這種做法哪怕現在看來也很新鮮。
從“島”工作室起,郭敬明開始展現出一種前衛的商業頭腦,懂得用跨界的方式來形成自己的受眾粘性。他已經在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明星作家了。
論粉絲經濟,郭敬明是前輩。從那個時候起,他應該已經嗅到了流量的價值(雖然那時還沒有“流量”這個詞),這構成了他經驗的一部分。
包括后來在2006年成立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郭敬明也都在延續“島”工作室的路數。比如開始像經營明星一樣經營作家,將寫作生產線化,并且要求簽約作者和自己一樣,保持精致的公眾形象。
△郭敬明和笛安
事實證明,郭敬明的經營理念是奏效的。2013年,最世文化年盈利超過2000萬,旗下作家每年圖書銷量接近2億。郭敬明也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三次位列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
商業上的成功給了他更多自信和動力。于是他試著去跨入更廣的領域,在2012年執導了《小時代》電影的第一部,用的還是一直以來的經驗,邀請楊冪、郭采潔、郭碧婷、謝依霖和陳學冬等等一批好看又吸粉的演員出演。
《小時代》也成為郭敬明從作家轉型為導演的標志。這一新身份在起初幾年看上去非常成功,四部《小時代》加一部《爵跡》的票房超過了20億,讓郭敬明排在2012-2016年華語導演內地票房排行榜第六位。
但也是從2016年的《爵跡》起,郭敬明的經驗似乎開始失靈了。
用了許多CG技術的《爵跡》制作成本超過1.5億,當時估計起碼要5億票房才夠回本,但最后只有3.8億,算是把四部《小時代》賺的錢都賠進去了。電影畫面給人的不適感,以及劇情上的硬傷讓觀眾難買賬,范冰冰、吳亦凡、陳偉霆、楊冪和王源這些流量姓名,都救不回來。
從那之后,郭敬明的導演生涯就一直沒有飛起。原本計劃2018年上映的《爵跡》續集,因為遇上范冰冰事件被迫無限延期,最近又有傳言說,該片將在騰訊視頻以網大的形式上線。甚至連“郭敬明”都不再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從《爵跡》起發行方已經開始弱化對郭敬明導演身份的宣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近期要上映的《晴雅集》也是他導演的。
以前是郭敬明自帶流量,后來是他從鮮肉小花借流量,現在儼然成為了流量毒藥。由此也不難理解,《演員請就位》中他為什么會選擇何昶希:郭敬明似乎急于去證明自己并沒有被市場淘汰,想繼續復制他過去的成功。
觀眾長大了,但郭敬明沒有
對我們90后這一代來說,郭敬明是青春期一定會有的名字。
記得當時班里有人帶來一本《小時代》,其他人都會搶著看;還有很多同學會模仿他的寫作,發表在學校文學社報刊上;有個同年級男生甚至會模仿他的發型穿著,聽說這個男生后來大學進了文學系。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喜歡說“誰擁有了年輕人,誰就掌握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郭敬明對90后的影響都非常顯著——這也是我唯一能夠想到的《演員請就位》會邀請他做評委的原因(不然就是節目組有人是他的粉絲)。
但我也很想知道,當時那個同年級男生現在會怎么看郭敬明,畢竟第一批90后已經30歲了。
90后們都慢慢長大了,很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在B站,95后、00后的年輕觀眾幾乎都不再吃郭敬明那一套了,更別說會有多少人會再翻開當年那些小說。
時間似乎也證明了一件事,郭敬明的作品并不具備流傳價值。早年作家圈批評郭敬明文筆和價值觀的人不在少數,文學批評家肖鷹就曾這樣評價,“我不承認他(郭敬明)是個作家,他就是無靈魂的販賣文字的寫手……郭敬明的作品讓我感到,他根本不知靈魂為何物。當然,他很聰明,很懂得商業式的寫作和運作,并且獲得了 ‘巨大’成功。”
與此同時,郭敬明也面臨著大量的抄襲指控。
△北京法院曾判郭敬明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抄襲莊羽小說《圈里圈外》成立
如果說十年前,一些作家們帶著商業抵觸情緒的批判還有待商榷,那么他們對郭敬明作品本身的評價幾乎挑不出毛病。其實追求商業價值沒有錯,出問題的是郭敬明的價值觀,并且其作品輸出的極端、扭曲、空洞與脫離現實的價值觀,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
郭敬明已經7年沒有文學作品面世,現在影視生涯也不見起色。
直到他轉型成為導演,反對的聲音也一直沒有斷過。從前是作家圈人士抵制郭敬明,現在又換成了影視圈群體去抵制。37歲的郭敬明,似乎一直在做《演員請就位》里的那種選擇,好像他的一部分,永遠停留在了那個花季。
Copyright © 2017-now 河海清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