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學的《五輪書》中,宮本武藏一生未嘗敗績,創立了二刀的兵法,號稱“二天一流”,就是兩只手使用兩把刀,“既有雙刀何不用雙刀?武器盡出,勝算大矣(如圖4-3所示)
在軍事學的《五輪書》中,宮本武藏一生未嘗敗績,創立了二刀的兵法,號稱“二天一流”,就是兩只手使用兩把刀,“既有雙刀何不用雙刀?武器盡出,勝算大矣(如圖4-3所示)。”
左腦負責思維,右腦負責圖解,兩腦同時使用,事半功倍。思維導圖是提升記憶,促進聯想,梳理邏輯等的優秀的可視化工具(如圖4-4所示)。
摘要: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狀圖解工具,有手繪和軟件繪制兩種方法,主要使用了聯想、拆分和壓縮三種思維,包括線條(分支)、關鍵詞、圖像和顏色四種要素,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如圖4-5所示)。
思維導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圖解方法,既要有圖解,也要兼顧思維。通用方中的拆分和聯想都可以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圖解。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您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您的個人數據庫。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有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思維導圖已經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應用,新加坡教育部將思維導圖列為小學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強企業也在學習思維導圖,中國應用思維導圖也有20多年時間了。
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因創建了“思維導圖”而以大腦先生聞名國際,成為了英國頭腦基金會的總裁,身兼國際奧運教練與運動員的顧問、也擔任英國奧運劃船隊及西洋棋隊的顧問;又被遴選為國際心理學家委員會的會員,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創作人電腦桌面壁紙4k全屏,也是“世界記憶冠軍協會”的創辦人中關村 電腦對比,發起心智奧運組織,致力于幫助有學習障礙者,同時也擁有全世界最高創造力IQ的頭銜。
東尼·博贊在大學時代,在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記憶的等困難,前往圖書館尋求協助,卻驚訝地發現沒有教導如何正確有效使用大腦的相關書籍資料,于是開始思索和尋找新的思想或方法來解決。
他開始研究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等科學,以及研究名人的筆記,漸漸地發現人類頭腦的每一個腦細胞及大腦的各種技巧如果能被和諧而巧妙地運用,將彼此分開工作產生更大的效率。1968年,東尼•博贊發明了思維導圖。1971年東尼•博贊開始將他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慢慢形成了發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維導圖法(Mind Mapping)的概念。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斯佩里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藝術和經驗學習的中樞,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100萬倍(如圖4-6所示)。
心理學家佩維奧是雙重編碼理論的提出者,他強調在信息的貯存、加工與提取中,語言與非語言的信息加工過程是同樣重要的。
實驗顯示,就編碼類型而言,非語言編碼(圖畫、擬聲)的自由回憶效果比較好,而語言性編碼(文本、聲音)的順序回憶效果比較好。就感知模式而言,同為視覺感知模式,圖片在回憶任務中的效果優于文字。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具有聯絡和整合輸入信息并傳出信息的作用。突起有樹突和軸突兩種。樹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細胞體擴張突出,形成樹枝狀,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經元軸突傳來的沖動并傳給細胞體。軸突長而分枝少,為粗細均勻的細長突起,常起于軸丘,其主要作用是傳導由胞體發生的興奮沖動。
如果進行簡單的理解,那么樹突就是輸入,接收膜電位;細胞體可以理解為信號的處理環節;而軸突理解為輸出,輸出膜電位(如圖4-7所示)。
思維導圖和神經元的結構非常相似,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如同神經元的細胞體(中心圖如同細胞核),分支如同樹突,關鍵詞如同樹突的膜電位輸入(如圖4-9所示)中關村 電腦對比。
我們可以使用八大思維圖示法中的橋形圖來描述思維導圖和神經元之間的類比關系(如圖4-10所示)。
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如同神經元的細胞體,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如同神經元的細胞核,思維導圖的分支如同神經元的樹突,思維導圖的關鍵詞如同神經元的膜電位輸入。
放射狀結構是思維導圖的核心,思維導圖可以沒有文字,沒有圖像,沒有顏色,但是不能沒有放射狀結構,放射狀結構是思維導圖區別于其他圖解工具的核心。太陽發光、爆炸、神經元都是放射狀結構,放射狀結構一般都是從內部向外散發能量,越往外能量越弱。思維導圖是受到神經元啟發而發明的放射狀結構,最中心是核心主題,然后越往外,重要性越低(如圖4-12所示)。
聯想的思維使得思維導圖具有了放射狀結構,并且不容易收斂,因為聯想是由一個事物想起另一個事物,可以進行無限的聯想。
兩種作圖方法包括手繪和軟件繪制,手繪需要白紙和彩筆;軟件繪制需要使用軟件,比如Imindmap、XMind和Mindmanager等,可以在電腦、平板或者手機上進行繪制。
比如我想自己組裝一臺電腦,那么就可以在紙上畫一個思維導圖來拆分電腦都需要哪些部件。首先在白紙的中心處寫上組裝電腦,然后畫一個電腦的簡筆畫電腦桌面壁紙4k全屏。
然后繪制分支,組裝電腦可以分為三個分支,分支向四周發散,每個分支使用一種顏色,線條由粗到細,并在線條上寫上對應的關鍵詞,分別為:主機、外設和顯示器。
我們也可以使用軟件繪制思維導圖,比如在電腦上使用Xmind繪制。中心圖可以合成一張臺式電腦的圖片,然后有3個分支,每個分支再進行發散。我將我配置的電腦各個配件的廠家、型號和價格也填寫到思維導圖中,這樣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整個電腦的配置情況(如圖4-14所示)。
思維導圖主要使用了三種思維,包括:聯想、拆分和壓縮。通用方中降低問題難度有拆分、類比、聯想和溯因四種方法,思維導圖使用了拆分和聯想兩種方法,它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如圖4-15所示)。
聯想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記憶需要借助于聯想活動。他說:“他們看見七弦琴的時候,他們在內心里就會形成這七弦琴的主人。”這就是聯想接近律最早的描述。柏拉圖認為,在時間上同時發生的事件傾向于在心靈中被聯系起來,產生聯想(如圖4-16所示)。
聯想有三大主律和很多副律,主律包括:接近律、類似律和對比律;副律包括:強度律、近因律、顯因律、頻因律、因果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和習得律等(如圖4-17所示)。
比如接近律指在時間或空間上接近的事物容易發生聯想。《始計》篇中有五事,我們可以聯想到《孫子兵法》其他篇還有很多關于“五”的論述,比如知勝有五,五利,火攻有五,用間有五等等。在時間上,也可以聯想自己之前接觸到和五有關的這種分法,比如五行、五靈、五常、五岳等。
對比律是指不同而產生聯想,比如《孫子兵法》將軍事分為五事,而《戰爭論》卻將軍事分成戰略五要素,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呢?
相似律指的是由相似而產生的聯想,整體不好分析,孫子采用五分法來分析,而管理學則采用了類似的方法,比如五力模型,7S模型和SWOT模型等。
聯想有很多定律,每個定律可以聯想的方面也非常多,使得聯想這種思維使得思維導圖具有發散性,并且不易收斂,因為可以無限聯想,但是拆分是不可能無限拆分的(如圖4-18所示)。
《孫子兵法》流傳最廣的版本為《十一家注孫子》,那么很容易就會聯想這十一家都有誰,他們是哪個朝代的?做什么的?長什么樣子?通過聯想就可以繪制一張十一注家的思維導圖(如圖4-19所示)。
為什么思維導圖要使用圖片和顏色,除了右腦圖解的解釋,也可以使用聯想的顯因律進行解釋:原始越生動,記憶越深刻。圖像和彩色都比單純文字和單純顏色生動,所以更容易記住。
拆分也是思維導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如果思維導圖向右側單側輻射來表達拆分,那么它和八大思維圖示法中的括號圖作用一樣,形式也非常像(如圖4-21所示)。
拆分就是把整體分成部分。我們以《孫子兵法》中的五事為例,由于國家軍事實力不好整體比較,所以孫子就將軍事拆分成了五個部分,然后再進行比較。
【孫子兵法原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我為五事繪制了一張簡筆畫來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孫子將軍事實力拆分成道、天、地電腦桌面壁紙4k全屏、將和法五部分,每一部分孫子還進行了進一步的拆分,比如天被拆成了陰陽、寒暑、時制;地被拆成了遠近、險易、廣狹、死生。我也為五事的每一事做了一張圖來圖解它(如圖4-22所示)。
馬斯克舉了以下這個例子:“在特斯拉早期研制電動汽車的時候,我們遇到了電池高成本的難題。當時儲能電池的價格是每千瓦時600美元,因為它過去就是這么貴,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那么我們從第一性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們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后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天哪,你會發現只要80美元/千瓦時。”
馬斯克使用的第一性原理來分析電池成本,從而將電池成本大幅降低。我們也可以使用拆分的思維來分析,將電池拆分成各種原料,然后各個擊破來核算每種的重量是多少,每千克價格是多少,進行匯總就是電池的極限成本(如圖4-23所示)。
西蒙學習法、思維導圖、番茄工作法和八大思維圖示法中,都是用了拆分。在西蒙學習法中,將一門學問進行拆分,然后使用6個月時間各個擊破,就能掌握這門學問。在思維導圖中,壓縮、拆分和聯想是思維導圖的三種主要思維。在番茄工作法中,通過將復雜的任務進行拆分,然后利用多個番茄鐘來各個擊破,就能解決復雜的任務。在八大思維圖示法中,括號圖使用的思維就是拆分(如圖4-24所示)。
拆分是降低難度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人們總會遇到難度大于能力的問題,所以就需要拆分這種方法,把問題難度降低,從而使得能力大于問題難度,把問題解決。
三種思維中,壓縮需要的是歸納能力,將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甚至一本書的內容進行歸納,將內容進行整理,有利于總結和記憶。我畫了一張簡筆畫來表示壓縮,4個同心圓分別表示文章、句子、短語和關鍵詞,箭頭表示壓縮方向,越往內部內容越少越核心,采用顏色加深來表示濃縮。在相同的腦容量下,壓縮的信息體積越小,可以容納的內容就越多(如圖4-25所示)。
戰略四原則是《戰爭論》的核心內容,但是還是比較多,不利于記憶,我們可以進一步的進行壓縮,提取短語,變為:動員一切力量;集中兵力于關鍵點;不浪費時間和奇襲;追擊已敗敵人(如圖4-27所示)。
這四條原則還可以進一步進行壓縮,提取關鍵詞,比如:動員、集中、奇襲和追擊。我們可以把關鍵詞、短語和句子放到一張思維導圖中進行對比(如圖4-28所示)。
關鍵詞是一本書、一段話或者一句話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住了關鍵詞,其他部分通過聯想就能補充完整中關村 電腦對比。像谷歌或者百度這些搜索引擎,也都是基于關鍵詞進行搜索的。
在一幅標準的思維導圖中,以上四種要素都會包括,比如東尼·博贊個人簡歷的思維導圖中,中心圖是東尼·博贊的照片,然后延伸出8個分支,每個分支上邊有關鍵詞,比如第一個分支上的關鍵詞是作者,然后每個一級分支又繼續延伸到二級分支和分支等。每個分支就是對應著四要素中的線條。分支線條和圖像使用不同顏色進行繪制,分支上還增加了一些關鍵圖像,比如運動員的分支上畫了一個游泳的圖像(如圖4-29所示)。
如果非要給四種要素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名的話,我覺得線條第一重要,因為放射狀由線條組成,然后是關鍵詞、圖像和顏色。
第二步中的“確定邏輯結構”是很重要的,博贊式的思維導圖沒有這個建議。因為博贊式的思維導圖重視聯想,從而導致思維過于發散而不收斂,并且缺乏邏輯性。邏輯結構可以按照重要性順序、時間順序、演繹順序或者結構順序進行繪制,也可以使用類似5W1H這種類似的邏輯結構。
有一天,吳國的孫權送給魏國領袖曹操一只大象,長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龐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這個大怪物的體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對著臣子們說:“誰有辦法把這只大象稱一稱?”
在場的人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有的說:“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也有的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可是在場的人覺得太殘忍了,而且曹操喜歡大象可愛模樣,不希望為了秤重失去它。
就在大家束手無策正想要放棄的時候,曹操7歲的兒子曹沖,突然開口說:“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請大家把大象趕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個記號。然后又請大家把大象趕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頭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剛剛畫的那一條線上為止。接著,他請大家把在船上的石頭逐一稱過,全部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主題確定為:曹沖稱象,然后要繪制一幅代表性圖片作為中心圖。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曹沖用船來稱象,那么就畫一張象在船上,在船舷上記錄船吃水深度的圖片作為中心圖(如圖4-32所示)。
第二步,確定邏輯結構,繪制一級分支。每個分支一種顏色。曹沖稱象是一個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和過程等,可以使用六何分析法(5W1H)作為這張思維導圖的邏輯結構,包括:When,Where,What,Who,How和Why。使用六何分析法相當于將這個故事進行了拆分,拆分為6個部分,每個部分只需按照六何分析法要求填寫到對應的分支中就行。每個分支使用一種顏色,一級分支可以由粗到細(如圖4-33所示)。
在關鍵詞的使用上,如果只是自己看的話,那么可以盡量簡化,比如稱象的步驟,可以寫成:象上船,畫記號,象下船,裝石頭,稱石頭。但是如果這張思維導圖別人也需要看的話,那么還是在把問題表述清楚的前提下進行壓縮,比如稱象的步驟為:1)把大象趕上船;2)船身畫水面記號;3)把大象趕上岸;4)向船上裝石頭到記號位置;5)稱量石頭重量并累加。
思維導圖自己用于記憶時,一點點提示就可以了,但是分享給別人時,表達清晰就變得重要的,否則你的思維導圖就只能自己看得懂(如圖4-34所示)。
曹沖稱象中,如何稱象是核心內容,所以按照曹沖稱象的5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配一幅圖片,這樣更能突出思維導圖的重點(如圖4-35所示)。
每個人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確定的重點也不同。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曹沖聰明才是重點;還有人聯想到阿基米德稱金和曹沖稱象都是利用浮力原理,將重點放到了:為什么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而曹沖沒有發現?
無論你確定的重點是什么,盡可能增加相關的圖像來突出這個重點。使用軟件繪制思維導圖時,可以直接繪制,也可以從網上尋找合適的圖片。
思維導圖沒有思維就像海參炒面沒有海參一樣可笑,失去了核心亮點與特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圖4-36所示)。
很多人畫思維導圖只關注了導圖,忘記了思維,甚至很多人將思維導圖看成了繪畫課,這完全是誤入歧途。思維導圖是為了梳理和圖解我們的邏輯,它是手段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本身。
思維導圖是思維和導圖的合體,既要用左腦進行思維,也要用右腦進行圖解。幫助記憶是思維導圖的一個功能,它還可以幫助梳理思維邏輯,所以思維導圖需要體現和鍛煉思維,思維導圖的繪制也就需要有一定的邏輯結構。思維導圖是思維可視化的工具,沒有思維,可視化的是什么呢?
博贊式的思維導圖重視聯想和圖形,而輕視邏輯結構,所以導致了自己的思維導圖別人很難看懂,也就談不上互相交流促進了。比如在曹沖稱象的思維導圖中增加5W1H的邏輯結構,會使得曹沖稱象的思維導圖更容易理解。
這里介紹幾種我常用的邏輯結構,它們和通用方相關,包括聯想和拆分,2W1H和5W1H,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三大思維等,這些邏輯結構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如圖4-38所示)。
思維導圖一二三四中我已經介紹了拆分和聯想的邏輯,這里邊我再給一個聯想和拆分的例子。我在分析《孫子兵法》時,也使用了聯想、拆分和壓縮三種思維。我使用拆分的方法,將《孫子兵法》的13篇分為戰略、戰術和戰地3個部分,然后通過壓縮,概括了每一篇的核心原則。使用了聯想的方法,為每一篇繪制了一張圖片(如圖4-39所示)。
為了方便記憶,我聯想到了詩句,詩句由于規整的結構和朗朗上口更容易記憶,所以我給每一篇寫了一句詩,也就是通過一句詩來壓縮每一篇的核心內容(如圖4-40所示)。
聯想沒有固定的模型,可以通過接近律、對比律和類似律等進行聯想。拆分有很多模型,比如波士頓矩陣、五力模型、價值鏈模型等。
2W1H指的是What,Why和How,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2W1H正好對應的是歸納、溯因和演繹三大推理(如圖4-41所示)。
2W1H在分析一門知識或者一個知識點非常有效,并且邏輯清晰,也促使你進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們可以使用2W1H來分析《孫子兵法》的五事(如圖4-42所示)。
在講述一個故事或者事件時,可以增加Who(誰)、When(何時)、Where(在何處),這就構成了5W1H,也被稱為六何分析法。有人還增加了How much(多少),成為了5W2H。
六何分析法的主旨是,通過回答六個基本問題,便可找出各類和事件文章的主導思想,梳理邏輯,以增強記憶力。這是一個很容易掌握的方法。
廣義動量定理是我創立的最重要的方法,我經常使用它來分析為什么產生成果。系統思考衍生于控制論,用來分析系統。《可以量化的經濟學》、《可以量化的管理學》和《可以量化的軍事學》這三本書就是以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進行分析的,它們可以撐起這三個學科的邏輯結構(如圖4-43所示)。
《可以量化的軍事學》分析了各種兵書的理論,并且將其分為十大流派,世界十大兵書也在分析之列(如圖4-44所示)。
現在,我的思維比之前更進化了一步,我歸納總結出了通用方,除了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還有拆分、類比、聯想和溯因四種哲學方法,并且每種方法還有對應的圖解方法,可以多角度的分析一個理論或者學科。
三大思維包括縱向思維、橫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我們使用三個例子來進行分析(如圖4-45所示)。
你去訪問你的一個朋友,離開時他給了你9塊大小相同的巧克力。而你有4個活潑的兒子,為了避免爭吵,你如何把巧克力平均地分配給4個孩子呢?
甲的想法:每個人先分2塊,然后把最后一塊平均切成四塊,然后每人分一塊,這樣每個孩子就有2+1/4塊(如圖4-47所示)。
乙的想法:9塊巧克力不好分,那么把巧克力融化,平均倒入4個杯子中,每人一杯,這樣每個孩子就得到了9/4塊巧克力(如圖4-48所示)。
丙的想法:取出一塊巧克力不分,剩下的8塊巧克力每人分2塊。因為孩子們并不知道有巧克力,即使得到2塊也比1塊都沒有要高興(如圖4-49所示)。
根據三大思維的特點進行簡單分類,甲屬于邏輯思維(縱向思維),乙屬于橫向思維,丙屬于批判性思維。
甲使用的是邏輯思維最常用的方法:拆分,也稱為分而治之中關村 電腦對比,把問題拆分到可以解決的最小單元。乙使用的是橫向思維的聯想,通過聯想到平均分酒的方法,將巧克力融化后平均分配。丙使用的是批判性思維,為什么非要分9塊,從而得到分8塊也行。
縱向思維傾向于把一個領域研究的越來越專業,然后成為一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但是可能對其他領域了解很少。橫向思維傾向于探索各種可能性,想法比較多,容易創新。批判性思維會思考目的及意義,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質。
橫向思維對縱向思維的批評是:把一個洞挖得再深,你也不可能得到兩個洞電腦桌面壁紙4k全屏。橫向思維批評縱向思維的方法單一。而批判性思維則可以同樣批評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把一個洞挖得再深或者挖再多的洞之前,你需要知道為什么挖洞。
如果將三種思維畫到三維坐標系中,以x軸代表橫向思維,表示思維有寬度;y軸代表縱向思維,代表思維有深度;z軸代表批判性思維,代表思維有高度。這樣三種思維就組成了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寬度,并且還有高度的立體思維(如圖4-50所示)。
沒有誰可以將3個問題都回答“是”,那么領導就可以說你做得還不夠好,對你提出更多的要求。這三個問題也可以顯示領導非常有水平,問的問題不僅有寬度,還有深度和高度。
第一個問題,它是唯一方法嗎?問的是還有別的方法嗎?這個問題也是關于重要性的,如果還有其他方法,那么這個方法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稀缺決定價值,稀缺性降低,價值降低(如圖4-52所示)。
第二個問題,這個方法能完全解決問題嗎?這是關于完善性的問題,如果這個方法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那么這個方法就不夠完善,所以需要優化。
第三個問題,這個方法必需嗎?這是關于必要性的問題,有很多問題不需要什么方法也能變好,比如60%的病都能治愈,不需要任何方法的治療。
這三個問題,如果進行仔細分析,你會發現第一個問題,是想要更多的方法,這是橫向思維,代表思維的寬度;第二個問題是想要解決方法變得更好,不斷優化是邏輯思維(縱向思維),代表思維的深度;第三個問題是懷疑解決方法的必要性,是批判性思維,代表思維的高度。
這三個問題很具有攻擊性,所以我聯想到了刁鉆領導可能會提出這種問題。但是這三個問題其實非常實用,它們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這三個問題也可以用于自問,來促使自己進行深度思考,從而不斷進步,所以也可以叫做進步三問題。
這個方法必需嗎?它促使我們反思我們的方法是否需要,按照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做特斯拉汽車時,有一個零件總出故障,工程師一直在想辦法讓它變好。馬斯克問,我們能不能不要這個零件,最后真的就取消了這個零件。馬斯克用的就是批判性思維,這個零件必需嗎?
曹沖稱象,除了讓你覺得曹沖這么小就很聰明之外,你還從中想到了哪些知識?學到了哪些知識?思考了哪些問題?
曹沖用的是邏輯思維的拆分,將大象的重量等量拆分成一堆石頭,再對這些石頭進行稱量,然后累加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那時所具有的稱量手段稱不了大象,沒有那么大的稱電腦桌面壁紙4k全屏,也就是問題的難度大于了能力,曹沖采用拆分的方法降低問題難度,使得拆分后的問題難度小于稱的能力,也就是拆分后的石頭可以使用當時的稱去稱,這樣就可以各個擊破了。
1)是否可以使用人來代替石頭。因為搬石頭需要有人搬上船,再搬下來,最后稱量,而使用人代替石頭的話,人可以直接走上船和走下船,省去了搬運的麻煩和時間,另外每個人只要報一下自己的體重,然后進行累加就行,這樣又省去了稱量的環節。
2)在船的四周都畫吃水線是否比一側劃線更準確呢?因為很難使得大象正好站在船的正中心,并且船不是規則形狀,也很難確定物理上的重心位置,這樣就可能出現船的一側吃水深一側吃水淺或者船頭吃水深而船尾吃水淺,當用石頭替代大象時,如果只是以一側的吃水線作為標準,那么另一側就不知道是否達到了和之前一樣的位置。不共線的三點才能確定一個平面,而曹沖稱象要確定的是船吃水的平面,而不僅僅是單側的吃水線,單側的吃水線只能看成是兩點,需要另一側的第三點來確定吃水面。為了準確還原吃水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船的四周都畫上吃水線,這樣裝石頭時才能保證達到之前完全相同吃水線的位置,也就是才能準確還原大象的重量。
3)船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呢?船越大,船越穩定,但是大象上船后船下降的距離越小,測量的偏差越大。而船越小則越不穩定,但是大象上船后下降的距離較大,偏差較小。所以船存在一個最優的大小,既能保持船的穩定又能保證稱量的準確性。
4)通過質量=密度×體積計算大象的重量。通過將體重拆分為密度和體積2個分項進行解決。看看是否能問到大象的密度,如果不能,使用馬或者牛的密度來估算大象的大概密度;然后將大象的身體和四條腿看成圓柱體,頭看成球體,通過測量周長和長度來計算體積,最后使用密度×體積估算出大象的大致體重。如果那時沒有密度的概念,那么稱量一頭小牛的體重,然后計算大象的體積相當于幾個小牛,就可以估算出大象的大致體重(如圖4-53所示)。
3)沒稱過大象,那是否稱過其他大重量的物體,比如馬的重量是如何稱量的,稱量方法是否可以用于稱大象上。
4)這頭大象不能殺了一塊一塊的稱,那么以前是否有差不多的大象被殺了然后稱過,這樣就可以利用之前的信息進行估計;
5)利用重力=拉力/動摩擦系數測量。讓大象踩在兩塊木板上,木板之間涂上油,然后測量拉動大象需要多大的力,將大象趕下來,用一個已知重量的物體放在木塊上,再測量需要多大拉力能拉動,從而得到動摩擦系數,用拉動大象的力除以動摩擦系數,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原理為:重力=拉力/動摩擦系數。
6)做一個大的等臂長的蹺蹺板,一邊放大象,一邊放石頭,等到蹺蹺板平衡時,稱量石頭的重量并累加。
浮力原理為: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等于它所排開的水的重量。象站在船上和船上放石頭時,船的吃水線相同,也就是兩種情況下,船排開水的體積相同。“吃水線”顯示的就是“排水量”,而“排水量”不就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嗎?這不就是浮力嗎?如此就能輕松總結出浮力定律。曹沖為什么沒有將物體受到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量聯系到一起呢?阿基米德通過給國王稱金,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原理,曹沖或者其他人該如何進一步思考才能發現浮力原理呢?
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或許很難回答,問一個簡單點的問題:曹沖稱象的課文,除了記住了曹沖很小就很聰明之外,我們是否有進行過稍微有深度的思考?
分巧克力、刁鉆領導三問題和曹沖稱象都可以使用三大思維進行分析,邏輯思維也被稱為縱向思維,縱向思維的人研究的問題有深度,但是沒有廣度;橫向思維的人思維寬,善于舉一反三,但是缺乏深度;批判性思維思考目的和意義,思維有高度。
解決問題有兩大方法(也稱為通用方),分別為提高能力和降低難度。提高能力有廣義動量定理和系統思考兩種方法,其中系統思考包括負反饋和正反饋;降低問題難度有拆分、聯想、類比、溯因四種方法。思維導圖可以降低問題難度,這一點可以使用通用方來解釋,它和通用方都使用了拆分和聯想兩種降低難度的方法。
從通用方的角度來說,思維導圖只使用了4種降低難度方法中的兩種,并且這兩種有很多模型可以使用,還可以將類比和溯因用于思維導圖,來降低問題的難度。
增加思維導圖核心觀點輸出。模仿大腦神經元的樹突可以獲得思維導圖的結構,而神經元還有軸突。樹突是信號輸入,細胞體(軸丘)是信息處理中關村 電腦對比,軸突是信息輸出。所以可以在思維導圖增加信息輸出一項,比如第一分支用來輸出這個思維導圖的核心觀點(如圖4-55所示)。
中心主題是為了讓讀者快速聚焦,但是中心主題并不能有效表達核心觀點,使用第一分支表達核心觀點,相當于思維導圖的輸出,這樣可以讓讀者快速抓住整張思維導圖的核心。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