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傳說,AMD CPU配AMD顯卡,性能會更高,所謂3A平臺性能有加成,實際上純屬信仰。沒想到,AMD這次玩真的了,【RX5000系列CPU+X570/B550主板+RX6000系列顯卡】三劍合一,就能開啟智
以前有個傳說,AMD CPU配AMD顯卡,性能會更高,所謂3A平臺性能有加成,實際上純屬信仰。沒想到,AMD這次玩真的了,【RX5000系列CPU+X570/B550主板+RX6000系列顯卡】三劍合一,就能開啟智能尋址顯存技術(SAM),官宣會帶來平均6%的游戲性能提升。
這事情就發生在T和RTX3090身上,本來,游戲顯卡性能排序比較簡單,權威軟件就是3DMARK,然而里面有些子項,二者互有勝負。RX6900XT的3DMARK FSE分高,RTX3090的TS分和光追分高。
RX6900XT在SAM OFF情況下,大約相當于RTX3090的93%,SAM開啟后,大約相當于97%。這是基于公版首發(2020年12月)對比的結果。
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顯卡天梯圖也像食品,有保質期。(即:性能排序會變動)
N卡和A卡型號分布密集,而中低端和低端卡的型號卻稀稀疏疏,其原因很簡單,中高端和高端有點像一條魚的身體,肉多刺少(利潤大),廠家就喜歡吃這一截,而頂端和低端,就如同魚頭和魚尾,頂端顯卡雖然利潤大,但買者寥寥,低端顯卡無利可圖,廠家沒啥興趣。
看到RX 6700XT低于RTX3070不必大呼小叫,明明FSE跑分要高于對手,站長你是不是收老黃黑錢了?有這類疑問,一個說明你愛學習,這比成天跟著明星屁股后面追的強太多了,長期堅持必然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另一個也說明想象力豐富,疑心太重。在RDNA2誕生后,極速空間顯卡天梯圖引入了一個新的判定標準361對比法。
1、TDP差異
兩臺筆記本電腦顯卡型號相同,如果TDP不同,其性能就會有差異。如RTX2060移動版TDP在80W-90W之間,性能差距大約5%。又如MX150顯卡,同樣是低功耗版,其頻率差異也大,不可能細分到把所有頻率標注后再排序,這樣做一方面會導致圖太過冗余復雜,另一方面也沒有意義。
2、版本差異
同樣的GPU,公版和非公版性能有差異,非公版本身之間也有差異。差異大的分開標注。如GT1030,有D5和D4版本, D5的顯存頻率通常為6000MHz左右,D4版顯存頻率只有2000MHz出頭,而且GPU中的紋理單元數量也有減少,從32刪減到了24,這導致其性能只有GT1030 D5的大約一半,本來GT1030 D5的性能就已經很慘了,這個D4版本性能更慘。
3、核顯的性能值做了一定折算,但尚不足以反應實際游戲的情況。
極速空間顯卡天梯圖更多的是以跑分為基礎進行統計,但在實際游戲中,跑分差距不大的核顯和NVidia獨顯對比,會發現獨顯要快很多。
例如:MX230獨顯,理論上只比Iris plus G7、Vega10等高15%,但在一些游戲中要快30~100%。DOTA2,MX230在1080P+高畫質可跑60幀,換成核顯只有30幀,其主要原因有三:
(1)、獨顯不占顯存。
(2)、核顯還要會受CPU本身TDP限制,特別是移動版。
(3)、實際游戲對N卡優化較好。
4、對馬甲卡予以區分
RX560XT和RX470D,RX580(2048SP)和RX570實質是相同的卡,但穿上馬甲后,通常頻率略高,在圖中仍然做出區分。
5、關于移動版命名
以前的筆記本顯卡上的數字型號后面都有一個"M",這代表是移動版本,比如NV公司的GT830M,GTX950M等,AMD公司的R9 M290X、HD8750M等,但NV從第十代N顯卡開始,在移動版本的型號上,取消了這個M,這就導致了出現混亂,比如說GTX1060 6G,臺式機顯卡和筆記本顯卡的型號完全一樣,但參數上卻有出入,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原因是以前的顯卡由于工藝和微架構設計的局限,能耗比較高,無法達到筆記本的散熱標準。
例如:GTX960,流處理器為1024個,而GTX960M流處理器只有640個,頻率也要低一些,由于筆記本的散熱遠不及臺式機,這也是無奈之舉,只有縮水才能降低功耗,控制住溫度。由于規格縮水太多,很多人都知道多個M性能砍一半這句話。
到了第十代N卡,能耗比大幅度提升,筆記本顯卡的規格和臺式機做到了基本一致,主要區別是降低一些頻率來控制功耗,性能上縮水的不多,因此NV就取消了這個M,以免讓人誤解為多個M性能砍半。但是,移動版和桌面版的性能畢竟有差異,有的差異還很大,因此為了避免誤導本文讀者,我在圖中備注了移動二字來和桌面顯卡相區別。
6、關于N卡代數劃分
嚴格來說圖中的七、八(僅有移動版)九、十、十一代并不準確,Nvidia從1995年發布第一款顯卡以來,遠不止十一代產品。更好的說法是:這是采用統一架構以來的第多少代N卡,例如:GTX1080可看做是采用統一架構的第十代N卡。
第十一代N卡(以RTX20開頭)采用圖靈架構,第十代(GTX10)采用的是帕斯卡架構,圖靈比帕斯卡多了兩項技術:光線追蹤(RT)和 深度學習超采樣(DLSS)。現在支持RT的游戲目前極少,但支持DLSS的已經有一些了,如《絕地求生》《方舟:生存進化》《最終幻想15》《殺手2》《古墓麗影:暗影》等。目前很多游戲在1920X1080分辨率下運行流暢,一到2K分辨率性能下降一截,到4K就卡成動畫片了,而DLSS就是能讓游戲在高分辨率下依然能流暢快速地運行。
與時俱進的361對比法
極速空間天梯圖是按照顯卡的綜合性能值排序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個綜合性能值的算法也需要與時俱進。
由于1080P已經不足以體現高端顯卡的差異,在V6.0以前,高端顯卡采用【FSE+TS】對比法,此時DX11性能占大部分權重,到了V6.0改為【FSE+TS各占50%權重】。
現在,AMD 發布了RNDA2顯卡,增加了光線加速器,支持DX12的3A大作越來越多,相應地,在天梯排序的時候也會酌情考慮這一因素,從V6.1版本開始,調整為【FSE占30%,TS占60%,PR占10%】,站長為其取了一個名字,稱為361對比法。
排序算法的與時俱進,導致了天梯圖必定是混血版,不同時代的顯卡處于同一張圖中,他們的排序規則是不同的。(注:由于標準不同,通過刻度去讀取數據,在跨代對比的時候,會有較大的誤差,在沒有研究出一個比較準的公式組前,采用混血排序是無奈之舉)
選用含氟牙膏要謹慎,使用要更加小心,因為含氟牙膏雖有防齲效果,但長期使用易造成氟中毒,少年兒童和老人尤其要慎用。
A卡采用AMD公司設計的GPU(圖形處理器),N卡是采用Nvidia公司的GPU。一直以來,A卡由于架構落后,能耗比不同大幅度落后于對手,能耗比是衡量處理器(包括CPU和GPU)最重要參數,含義是每瓦性能比值。在RDNA出生前,N卡的能耗比值更大,這也是大多數人用N卡的重要原因。舉例:如N卡的GTX1060 6G和A卡的RX580 8GB,性能上RX580還比GTX1060高大約3%,但滿載功耗卻要高大約70-80W,這是個非常巨大的差距,更高的功耗,并不是僅僅是多用點電費,而是更高的工作溫度(長期高溫的副作用是故障率會升高,縮短顯卡壽命)。正因為如此,A卡通過更大的顯存來增加性價比吸引用戶,但其作用仍然有限。
由于能耗比低,A卡可謂被N卡打得趴在地上吐血,然而,誰都沒有想到,AMD竟然在裝死,四年前就秘密開發RDNA架構,RDNA相比GCN5.0,性能提升14%的同時功耗降低23%,能耗比提升達到了50%,要知道老一代的GCN架構,從1.0到4.0共計三代,同頻性能一共只提升了15%。要一次性提升50%,只有質變才能達到這么大的量變。
大棗巧去皮:將干的大棗用清水浸泡3小時,然后放入鍋中煮沸,待大棗完全泡開發胖時,將其撈起剝皮,很容易就能剝掉。
答:以前的筆記本獨顯受技術和工藝限制,相同代號后面總要在后面加個m,比如臺式機叫GTX960,那么對應的筆記本型號為GTX960M,就多個m,流處理器從1024個下降到了640個,性能降低了40%,因此變得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從10代N卡(帕斯卡架構)開始,由于能耗比大幅度提升,因此筆記本顯卡型號就沒有這個m了。比如NV的GTX1050Ti,桌面版和移動版名稱都一樣是GTX1050Ti,二者之間一些細節不同,一般是移動版的頻率稍低,但實際性能屬于一個檔次。但有部分型號的命名上和臺式機的有點不同,比如MX150,實際對應的是GT1030。最近NV又推出了MAX-Q系列獨顯,Max-Q是工程學名詞代表宇宙飛船在大氣飛行時所承受的最大動態壓力。MAX-Q通過降低頻率和TDP,來實現較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但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一部分性能,如MAX-Q GTX1060,性能相當于GTX1060(移動版)的85%,相當于桌面版的79%,但好處是功耗下來了,而且性能高于GTX1050Ti。
如何選擇
首先,如果不打中大型游戲和專業制圖,就沒有必要選擇獨顯!現在CPU內置的核心顯卡或者APU都完全勝任上網、高清影音和小型游戲。
第二: 根據要游戲大小來選顯卡。(特別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游戲大小不是指游戲的安裝容量需要多大空間,而是這款游戲開特效后對顯卡3D性能要求的高低。)
給出四個檔次的參考:
2.5D和小型3D游戲:用核心顯卡即可 如《夢幻西游》《穿越火線》等
中型3D游戲:選GTX1650,GTX1660等,如《英雄聯盟》《刺客信條3》《DOTA2》等
中大型3D游戲:可選RTX3050、RX6500XT等,如:《絕地逃亡大逃殺》《使命召喚14》《孤島驚魂5》《坦克世界》《戰艦世界》《劍靈》《魔獸世界》《GTA5》等。
大型3D游戲:可選RTX3060、RX6600以上級別,如《孤島危機3》《巫師3》《方舟:生存進化》《地鐵最后的曙光:回歸》《古墓麗影: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等。
第三:使用144Hz顯示器的同時開用2K,4K分辨率,需要提升檔次。現在游戲效果越來越精美,相應對顯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以3A游戲大作為主但預算有限,在選擇配置的時候可適當降低CPU,提升顯卡。
選新品則不能買:GTX960、GTX970、GTX980...等第九代(包含第九代)以前的N卡,這類老型號沒有新品,容易買到返修、二手翻新貨。(本身就是二手價格除外)
顯卡的定位如下:
90titan系列為頂級。例如:RTX3090、RX6900XT
80系為次旗艦,例如:RTX3080,RX6800XT
70系為高端標桿,即只有達到70,才能認為是當時合格的高端獨顯。例如:RTX3070
60系是中高端主力部隊,也是常說的游戲顯卡甜品。如RTX3060
50系是中端。從90排到下面的10,50正好處在中部位置。有人認為只能算入門,那是以大型3D游戲的標準,這里的定位是獨顯。如:RTX3050
40系列為中低端,比較有名的是GT740、
30系列為入門級,例如GT1030
20和10系列墊底。看起來20應該比10高一個檔位,但實際上二者并未嚴格區分,例如GT710反而比GT720還略高點。
05為亮機,都想不到在10下面還有一個神仙,比墊底的還低,能把機器點亮就勝利了,例如GT705。
選擇顯卡的最大誤區:獨顯都比集成顯卡好
實際上:現在很多CPU內置的顯卡都能相當于入門級獨顯GT730K D3的水平,如果搭配低于GT730K D3的獨顯,會出現花了錢性能反而降低。
由于不少人都誤以為獨顯比集成顯卡好,市場出現了很多畸形配置。
比較典型的是國內某著名品牌的臺式電腦,配置為:i5-6500,內存8G,1TB硬盤,顯卡呢?GT720 2G獨顯! 這簡直讓人無語了,從上面的顯卡天梯圖可以看出,GT720多數比GT710還差,i5-6500內置HD530核心顯卡,如加一個GT720顯卡,會出現電腦的3D性能不升反降,讓客戶多出一個顯卡的錢,得到的卻是性能降低,不知道此品牌廠商作何想法?而且這類畸形配置以前和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各種品牌機中(猜測是為了迎合不懂的客戶心理需求,完全為了賺錢,而放棄了作為專業廠商的道德底線)。當然,還有一些是由于裝機商不專業導致,如用銳龍R5-2400G+GT1030獨顯就屬于典型畸形配置,因為R5-2400G的核心顯卡性能在高頻雙通道內存下,已經相當于GT1030獨顯,這么弄等于白花錢。
買APU暫時不要買獨顯
一般說來,AMD的APU不要用獨顯,至少是新裝機不要用獨顯,還是以R5-2400G為例,搭配GT1030獨顯屬于畸形配置,搭配GTX1050Ti是低性價比配置,因為只多加少許費用,就能買到性能高很多R5-2600,R5-2400G和R5-2600相比,性能低很多但價格卻相近,其原因是R5-2400G內含了一個Vega 11核心顯卡,這款顯卡可是算了錢的,不是AMD白送的,如果用獨顯就浪費了這個顯卡,就這么簡單。
舉報/反饋恢復袖口彈性:毛衣袖口或領口失去了彈性,可將袖口或衣領在熱水中浸泡20分鐘,晾干后即可恢復彈性。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