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脫口秀,一名演員聊到自己成年后學跳舞的經歷:專門請了舞蹈老師,好好學了一段,把視頻發到網上,結果卻因動作僵硬被網友揶揄“跳出了山東人的錚錚鐵骨”。在視頻評論區,不少網友表示“似曾相識”:仿佛看到了自己“零基礎艱難學藝”的模樣。
從幾年前開始掀起的“白天上班,晚上學藝”風潮,時至今日仍熱度不減。據媒體報道,9月1日,與各大中小學同步,首次開設的上海市民日校與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正式開課,4萬余名學員迎來“開學第一課”,人數再創歷史新高,有的課程名額甚至上線6秒就被搶完。報班的市民中,不乏各行各業的年輕上班族。這幾年,我也注意到,身邊朋友通過學特長“重新養自己”的案例越來越多,朋友圈里時常出現攀巖、游泳的英姿,以及彈古琴、學唱歌的階段性展示。
上興趣班,是不少80后到10后的“童年陰影”。除了少數具有天賦、小小年紀便能體會其中關竅的孩子,大多數人是在一次次嘗試后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時至今日,我還清晰記得當年“艱難學藝”的挫敗感:在同學能惟妙惟肖繪牡丹、畫老虎的時候,我卻連最簡單的蘿卜都描不好;上樂理課時,連字都不會寫的自己如聽天書,遑論領悟音樂的美妙;當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都能動作利落地完成一整套跆拳道動作時,我還在為踢腿總是拖沓不到位而苦惱……難怪有人總結,很多孩子上興趣班的結局都殊途同歸,那就是確認了自己果真沒有文體天賦。
那么,為什么不少自知沒有基礎、缺乏天賦的年輕人,工作后反而愛上了“學特長”呢?我想,讓興趣班回歸最原始的興趣導向,或許是其中最首要的原因。
在網絡上搜索分散于城市各個角落的青年夜校課程,會發現不僅有烘焙、攝影、簪花課,還有更為小眾的電工、縫紉,甚至“果木烤鴨”課程。人們愿意在業余時間學習這些內容,大多不再為了滿足他人期待和功利化的考級、拿證,而更多是純粹的興趣使然。
隨著社交媒體發展,許多文藝和體育項目的高光時刻,都能通過網友的傳播和二創展現出來,由此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比如,有人是看到大跳臺上的少年的滯空身影后,產生了奔向滑雪場的沖動;有人因刷到芭蕾舞演員身穿圍裙、手拿銅鍋,復刻艾斯米拉達變奏的有趣視頻后,意外發現了這項藝術的魅力點。與小時候懵懵懂懂便開啟“學藝”旅程相比,這種由自然發現樂趣到產生“我想要學”動力的路徑,其實更符合“興趣班”的本義。
剝離了外在評價的功利屬性后,人們的特長學習也會少了一些追求結果的急功近利,逐漸找回學習過程本身的幸福感。我發現,最近幾年,不管是在上瑜伽課,還是學自由泳、零基礎“勇闖芭蕾圈”時,老師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提醒學員一句話:不要跟別人比,專注于自己的進步。
的確,每個人的體能基礎不同,對動作技巧的領悟能力也有所差異,如果總是抱著與他人“一較高下”的競爭心態,不僅是自尋煩惱,本身也并無必要。畢竟,大多數人工作后學特長,都不是奔著拿冠軍、拼獎牌去的。反倒是當我們專注于精進技藝本身、提高對身體和呼吸的控制能力時,能暫時跳脫日?,嵤碌臒_,逐漸進入頗為治愈平和的“心流”狀態。在節奏日益加快的都市生活中,這種松弛而愉悅的體驗顯得更加寶貴。這也是很多年輕人并不覺得下班“學藝”辛苦,反而將其視為“高速路休息站”的原因。
有朋友曾這樣闡釋對個體自由的獨特理解:自由就像一個圓圈,當我們攻克一個個困難、“拿下”一項項技能,這個圓圈的范圍就會不斷擴大,我們眼前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得開闊、充實。
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