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中醫(yī)里,并沒有“高血壓”的概念,只是按高血壓的癥狀分歸于各種病證,如高血壓癥狀中的頭痛、眩暈等癥狀,分別列為“頭痛證”、“眩暈證”的范疇。
隨著中醫(yī)對高血壓的深入探究,現已經找出高血壓的很多病因,并根據病因將高血壓劃分為六種證型,分別命名為:淤血阻滯型高血壓、痰濁中阻型高血壓、肝腎陰虛型高血壓、肝陽上亢型高血壓、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沖任失調型高血壓。
從分型命名就可以看出:淤血阻滯、痰濁中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陰陽兩虛、沖任失調這六種因素都是導致高血壓的高危誘因。以下簡述這些因素引發(fā)高血壓的基本原理。
1、淤血阻滯
瘀血阻滯導致血流不暢,如心脈瘀阻、腦動脈瘀阻等。為了沖破這些瘀阻,心臟會本能地加大泵血壓力,使血壓增高,于是高血壓就形成了。
中醫(yī)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來調理,而西醫(yī)不問根源,只是通過儀器發(fā)現血管狹窄或血管內有斑塊,就用藥物擴張血管,使血壓降下來。
2、痰濁中阻
脾胃受到損傷后,脾運就失健,導致水濕滯留而積聚成痰,痰阻使清陽不升,清陽不升就是氣行不升。氣為血之帥,氣不升則血流不暢,為了保障供血量,只有增加血壓。所以痰濁中阻也是高血壓的高危誘因。
3、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就是肝腎陰液不足,腎陰不足和肝陰不足都會導致虛熱火旺,虛熱火旺則會推動血流升騰上沖。根據熱脹冷縮原理,血液受熱后總體積就增大了,于是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就增大了,也就是高血壓形成了,所以說肝腎陰虛會引起高血壓。
4、肝陽上亢
本證為上實下虛的證候,是由肝腎陰虛演化而來的:腎屬水而肝屬木,腎陰虛就會導致“水不涵木”,即腎水不能滋養(yǎng)肝陰,形成肝陽上亢。
這類肝陽上亢并非肝陽很旺,而是肝陰偏衰使肝陽顯得相對“旺”,是虛證。肝陽上亢的基礎是肝腎陰虛,所以會誘發(fā)高血壓。而且肝陽上亢會促使血流亂竄,比肝腎陰虛更易引起高血壓。
5、陰陽兩虛
陰虛生熱,血液受熱膨脹;陽虛則氣虛,氣虛則血滯。血液膨脹和血滯都會導致血壓升高。也就是說陰虛會促使血壓升高,陽虛也會促使血壓升高,陰陽兩虛者,就有陰陽兩個方面的誘因來引發(fā)高血壓。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高血壓是“富貴病”,其實不然,陰陽兩虛往往營養(yǎng)不良或勞累過度所致,是“窮人病”。
6、沖任失調
沖任二脈是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沖任失調就是這種調節(jié)功能失常。
造成沖任失調的原因比較復雜,如脾胃虛弱、肝腎虧虛、外邪入侵、血瘀濕阻、氣機不暢都在病因之列。而這些病因中,有很多就是高血壓的高危誘因,所以沖任失調很易誘發(fā)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