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素從沒落到復興,再以全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中間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
1892年,丹麥制表大師——巴尼·伯尼克森(Bahne Bonniksen)研制出了卡羅素的制作工藝,卡羅素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輝煌,然而最終還是因制作工序太過復雜。
各大品牌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不愿意采用這一技術。一直到2008年,寶珀首款“一分鐘”飛行卡羅素腕表的面世,才使得這一裝置重見天日,既是對于傳統制表工藝的致敬,同時也是技術能力的體現。迄今為止,寶珀的卡羅素都是寶珀獨有的功能之一。
2008年首枚一分鐘同軸卡羅素腕表
寶珀的飛行卡羅素,有別于傳統卡羅素,在許多方面都做了重大突破,比如將卡羅素的平衡擺輪置于框架中心;將52分鐘一圈的轉速提高到了和陀飛輪一樣的1分鐘一圈,賦予了卡羅素更高的觀賞性等等。
卡羅素的復興,只是一個開端。不滿足于現狀,寶珀一直堅持著卡羅素功能的創新。
2008年,寶珀的巨作“乾坤卡羅素”腕表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證明了卡羅素的珍貴稀有,以及它特有的收藏價值。
故宮收藏乾坤卡羅素腕表
2013年,亮相巴塞爾表展的卡羅素陀飛輪,再次給人們帶來了眼前一亮的感覺。該枚腕表是歷時逾四分之一個實際的智慧結晶,其創作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包含了三項主要創新:寶珀首創的一分鐘飛行陀飛輪;獨創的一分鐘飛行卡羅素;集兩大核心創新于一表的創新技術。
卡羅素陀飛輪腕表
2014年,寶珀又推出了卡羅素月相腕表,這是繼乾坤卡羅素、卡羅素三問、卡羅素陀飛輪腕表之后,有一大復雜功能扛鼎之作,曾獲“Haute Time年度最佳腕表”的稱號。
寶珀卡羅素月相腕表
除了功能上的創新和疊加,寶珀還十分擅長于將卡羅素與大明火琺瑯等傳統工藝相結合,當然,實現的過程并沒有想象那般輕松。
大明火琺瑯燒制過程十分繁瑣復雜,工藝耗時長,并且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要想燒制大明火琺瑯表盤,必須先連續燒制多層琺瑯,每道工序間都要對表盤進行爐溫超過1000℃的焙燒,之后再繪制數字或時標,可以說,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致。
恪守信條,堅持創新,寶珀致力于打造集經典外觀、精湛制表工藝于一體的卡羅素腕表,至于未來寶珀會打造怎樣的卡羅素,卡羅素又會帶來什么樣的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