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歌》:重工题材的“启蒙式”表达与技法探新}
《麓山之歌》:重工題材的“啟蒙式”表達與技法探新
2022-08-25 13:00:10 來源:大眾娛樂網 責任編輯: saisai根據小說《重中之重》改編,聚焦于我國重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題材電視劇《麓山之歌》日前在央視一套、芒果TV開播。該劇由毛衛寧擔任總導演、王成剛編劇、張彤執導,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劇集內容來看,強情節的戲劇矛盾、亦莊亦諧的敘事形式和多處對于同類型敘事手法的突破也轉換為了觀眾的追劇動力。
個人理想VS企業命運
行業凜冬,連年虧損的上市國企麓山重工面臨被退市的危機,董事長方銳舟(侯勇飾)決意推行“重工換金融”,甚至不惜壯士“斷腕”,暫停自己主抓了四年的麓山一號(35兆帕高壓柱塞泵)項目研發。
那么,當年被他欽點負責該項目的衛丞(楊爍 飾)會怎么做?對激進的“重工換金融”計劃并不贊同,主張保守保殼的總經理明德江(田小潔 飾),會怎么做?以精英焊工金燕子(焦俊艷 飾)、全國勞模宋春霞(丁柳元 飾)等為代表的老中青一線工人,又將各自面臨什么?
這是《麓山之歌》的開篇,沒有高舉高打,而是從低谷講起,從各種矛盾講起,從痛點講起。短短兩集,各種人物關系浮出水面,戲劇沖突感逐漸升級。
區別與僅僅圍繞一男一女雙主人公展開敘事的典型架構,《麓山之歌》的故事圍繞科研人員、企業管理者、產業工人這三個不同維度鋪開,群像設定頗為新鮮且并不雜亂,而且把大量筆墨放在了人物性格特點的多面反差上,每個人身上都戲點十足。
衛丞是一個一頭扎進技術數據和實驗室里、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學術怪咖,雖然看似文弱,金燕子一甩車門差點把他跌出去半條馬路,但他身上又同時帶著理想主義者的孤勇、純粹甚至莽撞,當研發經費被停發,他不僅直接拒絕了主動高價買斷其專利的外國外企,還一狀把麓山直接“告”到了省級領導面前,他的目的,是將麓山一號長試的最后一千小時順利完成,而他的理想,讓中國的重工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專利,從而擺脫掉受制于人、缺芯少魂的“芯”臟病。
相比于衛丞,方銳舟的人物形象也同樣立體。作為董事長,面對已經發不出工資的困境,他的眼神里帶著破釜沉舟、生死一搏的霸氣,其實如果單從前兩集來看,這個人物甚至可以用“有些剛愎自用”來形容,但,僅此而已嗎?從妻子、女兒到外甥,劇情也以不同的視角,漸漸拼湊出一個我們或許都曾見過的那樣一類人:對事業的付出,遠遠大于家庭。
如果說雙博士學位的衛丞和“霸總”方銳舟與大眾之間多多少少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那么,焦俊艷飾演的金燕子就是徹底生活化了的一個角色,應該說,她是當下很多“打工女孩”的縮影。在都市里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希望將來能夠戴上代表高級管理者的白頭盔,而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想要贏得焊工大賽的獎金,其實是為了貼補和改善父母的生活。
由此可見,一方面,《麓山之歌》在著力描繪最近十幾年來中國重工業從低谷到頂峰的發展脈絡,展現大國重工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它也讓觀眾了解在這個體系下的個體命運和真正的生活狀態,從而讓觀眾在了解行業之余,也找到了共情落腳點。
重工題材VS輕喜元素
《麓山之歌》將“題眼”放在了重工業,而一提到“重工業”三個字,不少觀眾最先想到的就是粗重的鋼鐵、大型的機器廠房和拗口難懂的專業技術,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點遙遠。要拍攝這樣一個“硬”題材,輕巧、幽默、詼諧的“軟”元素反而是極好的破題點。
衛丞和金燕子,一個是醉心科研的理工男、“一腦袋書本的高等動物”,一個是伶牙俐齒“不服姐”、“打不死的金小強”;一個大大咧咧,不拘小節,一個一板一眼,磨咖啡必須先數好咖啡豆。強烈的性格反差和一路“懟”過來的化學反應讓這部“重”頭戲平添了不少歡樂喜感的元素。
事實上,就在兩人詼諧逗趣的互動中,很多原本生冷晦澀的專業冷知識也完成了趣味輸出。就像金燕子踢衛丞車這段僅僅2分半鐘的對手戲,衛丞兩大段臺詞連續輸出,就連主演焦俊艷本人都忍不住下場“吐槽”:金燕子最想焊的應該是衛丞的嘴吧。
演員方面,這是楊爍第一次飾演科研學者型的人物,將衛丞的執拗演繹得絲絲入扣。
例如前面提到的衛丞硬闖會場向邱副省長“告狀”這場戲,如果用當時就在現場的主演田小潔的話來說——衛丞快要被萬寶泉推出去的時候,雙手下意識地死死摳住了門框,就是這個細節動作,讓我徹底相信了楊爍他就是“衛丞”。
而第一次飾演焊工的焦俊艷,劇中電焊鏡頭、開挖掘機的鏡頭自己親自完成,臉上幾乎全程裸妝,真正把自己變成了生活中在車間里,拿著焊槍,穿著防護服、工裝的女工人。
工業“啟蒙”VS技法創新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題材電視劇市場曾是一片欣欣向榮,但近些年來相關作品迅速冷門化,這當中的原因除了市場需求和觀眾觀劇口味的變化之外,也是因為工業題材這塊“骨頭”真的是太硬、太難啃了。
所謂的“難”,很大一部分,難在最初——劇本。
中國這幾十年風風雨雨、從落后到領跑的工業振興路,中國現在的2億技能勞動者,缺的一定不是好故事,而是能把這些故事挖出來、寫出來、講出來的人。作為編劇,不僅需要對中國重工業的歷史和路徑進行系統、細致、全景式的梳理,而且也不能閉門造車。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啃下這塊硬骨頭的編劇,要么是工人家庭出身,或者在工業城市耳濡目染過,甚至本人就是從業者,又或者,擁有同類型題材的創作經驗?!堵瓷街琛返木巹⊥醭蓜偞饲霸泟撟髁丝诒凰椎墓I題材大劇《奔騰年代》,這一次,他試圖把“工業啟蒙”融入劇中,“我希望播出的時候,我們的觀眾一邊看著劇,一邊拿著手機在百度:什么是‘球窩’?!?/p>
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難在技法上。
既然是工業題材,在視覺呈現上,就必須要拍出足斤足兩、不打折扣的工業風,即便是在特效手段高度進步的今天,那種烙印在每處細節上的粗糲感、砂紙感、厚重感,都是其他手段難以達到的。因此,設備、車間、機器、工廠……小到一個柱塞環,大到高度數控化的智慧車間,如何以多樣態的場景載體,從鏡頭中傳遞出真實可感的工業美學、技術美學、智能美學,對于創作層面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
另外,在拍攝手法上,我們可以看到,總導演毛衛寧一反“題材為上,技法為下”的創作方式,從片頭到正片,運用大量鏡頭對機械運作的具體過程、操作原理進行細節特寫,這種“技術控”式的美學表達,在以往的同題材作品中是難以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百煉成鋼》播出的時候,穿插在八個板塊之間的“情境”段落就讓觀眾眼前一亮,這一次,《麓山之歌》將亮點放在了在片尾。艾愛國、付玲、龍衛國、李傳泉……他們是“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勞模、“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級技能大師,當這些生活中真正的重工人在片尾一一亮相,他們被主演們所尊稱的那聲“師傅”,也戳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
整體而言,《麓山之歌》并未簡單以“重工換金融”改革重組為中心,而是圍繞它展開了兩代人、多層面的情感與命運糾葛,并用輕喜的氛圍增強戲劇可看性。可以說,《麓山之歌》是工業文化與工匠精神在電視劇創新、創作道路上的一次全新呈現,也為影視創作者在題材選擇和形式拓展上帶來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