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這個事,在數字經濟中越來越來重要
云這個事,在數字經濟中越來越來重要。如果說過去,我們把“用電量”當作衡量工業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那么現在,我們大概可以“用云量”當作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云服務的本質是算力服務。如果我們拿電來做一個比方,要怎么能提供更好的算力服務呢?一個是本身得有足夠強的發電能力(算力);二是提供足夠多的電(算力);三是有一個類似于電網的算力網絡,把所有的算力納入其間,算力網絡。
中國移動把“布局建設云基礎設施筆記本電腦前十名、提供算力服務”,作為數智化轉型的戰略重點,就是要逐步推動算力成為與水電一樣,可“一點接入、即取即用”的社會級服務, 達成“算力無處不在、網絡無所不達、智能無所不及”的愿景
算力網絡,是服務于用戶的“算力網絡”。這三件事之后,要有一個實在的實在產品、應用、服務,讓用戶感受到,受益到,享受算力等帶來的紅利。
具體而言,是提供基于量綱、可靈活組合、種類更易延展、高質量的算網服務,使得用戶的體驗更加智能化、極簡化。用戶只需提出業務需求,無需關注算力位置和形態,全由算力網絡進行智能轉化和敏捷部署,并提供一致性質量保障。
可以是一個app ,比如無人駕駛汽車上的一個智能的人機接口。也可以是一個硬件,比如云高清、云電腦、云手機等云終端。
信息行業有個安迪-比爾定律:“安迪提供什么,比爾拿走什么。” 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這句話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而象云電腦這樣的云終端,就象有了一個外掛,會降低本地對硬件的要求。即便一個性能不那么高的手機和電腦,仍然可以實現比較復雜的功能筆記本電腦前十名。因為那些繁重的運算,被放到云服務器上完成了。
類似的事,其實以前谷歌做過。大概2011年的時候,推出過“網絡”筆記本電腦,叫Chromebook。并沒有成功。
為什么呢?因為網絡。云電腦,對網絡環境要求非常高,只要網速稍稍不給力,或者說在沒有網絡覆蓋的地方,電腦就非常不好用甚至是沒法用了,所以用戶體驗很差。
2022 年,中國移動 5G 網絡投資共計人民幣 960 億元,累計開通 5G 基站達128.5 萬個(其中 700MHz 5G 基站 48 萬個),建成全球最大 5G SA 網絡,實現全國城區、縣城、鄉鎮連續覆蓋。云電腦內置了5G模組,優化終端網絡,保障移動辦公、娛樂體驗。
?。又羌依锘騿挝挥须娔X了,不用租了。但也有問題,平時算力用不了那么,效率低; 如果有突發任務,又承接不了,不能隨時擴容筆記本電腦前十名。
-再接下來,IOT的設備越來越多,很多零碎的計算需求,如果要再發云端,效率低很浪費。最典型的是無人駕駛, 所以的指令都數據中心轉一圈,反應速度是不夠的。這時候,就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用邊緣計算,在自己周圍的切片專網里處理就好了。
城市和國家有超級計算中心,社區和小區有邊緣計算。這樣可以減少云服務器的計算壓力,也能緩解傳輸帶寬上的壓力,特別適用于物聯網、AR / VR 等應用場景,能提升用戶體驗。
中國移動分布式云按照“4+N+31+X”布局統一規劃。根據適度超前、快速迭代的原則,移動邊緣云2023年將大大提升城市覆蓋率,將助力中國云電腦實現一省一池、一市一池目標,降低時延、提升體驗。滿足企業辦公、沿街商鋪、連鎖門店、營業廳各類典型場景需求,賦能教育、醫療、政務等重點行業發展。
包括云電腦在內的云終端,會降低對硬件的要求。即便一個性能不那么高的手機和電腦,仍然可以實現比較復雜的功能。因為那些繁重的運算,被放到云服務器上完成了。
芯片是智能終端里對性能、功耗要求最高的硬件。我們在努力突破芯片技術,包括芯片的設計、制造、封裝。中國有自己的芯片嗎?當然有,比如龍芯、比如華為。我們說的卡脖子的芯片,是那些量產不了7nm、5nm的芯片。但28nm的芯片,我們自己是可以制造啊。
在自主研發的過程中,云終端也可以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單機算力不夠筆記本電腦前十名,云計算來頂上。原本只能用高端芯片解決的問題,拆分出去,讓我們可以用中國有能力生產的中端芯片,來實現類似的功能。
使用云計算的方式,可以把多幾倍的低算力的芯片集成在一起筆記本電腦前十名,對外提供很強的性能。而在本地,我們只要裝28nm的芯片就可以了。
這就能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的不斷供,在面臨外部沖擊或威脅的不確定情況下,確保供應的安全和持續,保證業務的持續運營。然后在在沖擊反應后,有恢復反彈與反超能力,保持供應鏈產業鏈的演進和可持續發展。
云電腦要快速推廣和發展,就需要匯聚眾多生態,其中就包括終端產品生態、5G服務生態和應用生態。
在4月26日的邊緣計算和應用分論壇上,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邀請廣大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形成“云電腦+”廣泛生態,以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高質量產品和服務。
云電腦,是在新的條件下,不斷用新的產品形態,回答新的時代命題(比如國產化替代、供應鏈安全可控、適老化),繼續去滿足所服務用戶的新需求,然后用泛全聯盟直達用戶。中國移動一直做的,是把技術升級,轉換成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好支撐新一輪產業。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