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电脑主机配置单如何还原电脑出厂设置}
這篇文章可能比較長(1W多字),是老A用了接近5天時間才完成的內容,在這里先求一波關注求個贊! 本文將從使用需求及預算、裝機必需配件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配件兩個板塊來進行講述,建議先收藏有空再看
這篇文章可能比較長(1W多字),是老A用了接近5天時間才完成的內容,在這里先求一波關注求個贊!
本文將從使用需求及預算、裝機必需配件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配件兩個板塊來進行講述,建議先收藏有空再看。
粗略劃分可以分為:簡單辦公/輕度娛樂/中度或高畫質3A游戲/重度愛好者以及專業圖形需求或更高的生產力4個檔次,至于實驗室及服務器等特殊企業需求,不在本文進行討論,本文只以家庭個人使用,或主流影音編輯、游戲公司生產力需求作為討論對象。
按照目前市場主流全新配置(以2023年1月為準)價格來看,上述4檔主機大致的預算可以如下進行分類——
(1)辦公機器,2000元即可組裝一臺不含顯示器的,OFFICE全家桶、開個CAD看看圖、簡單PS均可以流暢運行,影音軟件或者網課類的也足以應付;
(2)輕度娛樂,比如騰訊全家桶、不太吃顯卡的老網游這些也可以用AMD的5700G整機來解決,整體下來差不多也可以控制在3K內。不在乎畫質且只需要1080P分辨率玩玩主流FPS網游比如吃雞、APEX這種的也可以在3.5K以內解決;
考慮到上述兩個方案預算不高,可以自主DIY的空間較小,老A直接按自己店里今日的價格貼三套解決方案供參考——
第一套應付目前所有常規辦公類軟件均無壓力,如果還想進一步壓縮預算,可以考慮單根8G內存方案,能再少100多。另外由于目前10代、11代i3核顯U的板U方案價格對比12代來說優勢已經不太明顯了,只能少100元,當然如果是公司出于節省預算角度考慮的話也可以選,畢竟大批量采購的線了。
輕度娛樂機器第一套,采用5700G核顯方案,應付騰訊全家桶綽綽有余,對于OW、GTA5這類優化特別好的游戲也有一戰之力,或者不太要求高刷玩CSGO也是可以的。如果需要進一步縮減預算可以考慮在固態上面下手,選擇更便宜、容量更小一些的品牌及型號如何還原電腦出廠設置,大約還可以省200左右。
輕度娛樂機器第二套,采用12代i3+RX6500XT獨顯方案,騰訊全家桶全極致畫質已經完全不在話下,主流網游比如CSGO、PUBG、APEX等均可以在一塊1080P分辨率的144屏幕上用中高畫質流暢游玩,一些大型3A游戲犧牲一些畫質也可以流暢運行。
(3)中度或高畫質3A游戲,到了這一檔的預算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小檔,根據不同人對于游戲畫質的要求以及所使用的顯示器分辨率不同來進行劃分,即1080P以及2K。在1080P畫質下,如果玩家對于游戲特效要求比較高,目前12400F+RTX3060的主機方案價格已經接近5K關口,如果是,除了極個別優化比較不友好的游戲已經是基本可以做到所有游戲通殺了組裝電腦主機配置單。至于再往上走一檔就來到了2K中高畫質到全極致畫質的3A游戲需求,建議增加更多的預算投入在顯卡以及外設方面,可以獲得更優秀的游戲體驗,這一個需求區間按目前不含顯示器計算整機下來可能需要8K-1.5W左右;
(4)重度愛好者以及專業圖形需求或更高的生產力,到了這一檔的話從需求角度來看預算絕大多數都是花在了CPU及GPU兩個大頭部分,而需要發揮出更好的CPU及GPU性能,又需要在主板、電源以及散熱器方面投入更多的預算,因此預算也將大幅度的提升。從目前4K入門畫質到極致畫質游戲需求、以及游戲開發公司或者專業的影音視頻公司作為生產力機器的需求來說,預算基本都在1W起步,上不封頂~
找準自己需求的定位,再看看自己到底愿意在攢機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預算,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特別快,建議把錢花在刀刃上~
下面部分會大致介紹各個部件的一些作用,不感興趣的可跳過該部分直接閱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配件”部分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組裝機一共有8個配件,分別是CPU、主板、散熱器、內存、顯卡、硬盤、電源、機箱,其中CPU存在帶核心顯卡的型號,因此部分機器不需要獨立購買額外的顯卡也可以正常運作。
CPU:又稱處理器,一臺電腦的核心大腦部件,負責所有的數據處理、調度、指令發布等工作,處理器性能越強則處理速度越快。目前市場主流DIY裝機可選品牌有Intel(英特爾)和AMD(超威半導體)兩個,各位裝機小伙伴即便不太清楚電腦具體配件大多也應該聽說過酷睿i7如何還原電腦出廠設置、銳龍等名字,這些便是上述兩個品牌旗下所推出的處理器系列;
主板:溝通除機箱外所有配件的橋梁,也就是說除了機箱以外的其他6個部件都需要通過主板來進行各部件之間的運行。一般來說越貴的主板可擴展性、供電以及超頻潛力越高。另外需要提到兩個小點:一是選擇Intel和AMD的CPU也需要選擇對應的主板,這兩家處理器對應的主板是不可通用的,例如搭配目前最新的Intel13代CPU的主板型號為H610、B760和Z790,而AMD的新處理器主板型號則是B650和X670。二是選擇Intel和AMD不同代的CPU也需要選擇匹配相應代數的主板,不同CPU代數之間對應的主板絕大部分情況也是不通用的(尤其英特爾),例如11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對應的主板型號是H510/B560/Z590,這三張主板不可以用于目前主流的12代和13代,而12代和13代之間的主板則可以通用,想攢機的小伙伴需要注意;
散熱器:顧名思義,主要為處理器進行降溫。一般來說CPU的工作頻率越高、多個核心高負載運作的時候溫度可以達到100度以上,為了獲取更好的CPU性能這時我們就需要根據CPU的性能及潛力來選擇不同的散熱器來幫助進行降溫,防止CPU溫度過高導致的降頻和卡頓。目前市場主流的散熱方式有兩種,分別是風冷和水冷,水冷又分為一體式水冷和分體式水冷(不在本文討論)。通常來說選擇的CPU整體運轉溫度不是特別高的話選擇一般的風冷散熱器即可,而選擇了一些溫度特別高的CPU例如AMD的5800X、Intel的13700K級別時就可以考慮選擇使用散熱模組更為龐大、風扇更多的高性能風冷散熱器,亦或是直接選擇水冷進行有效降溫。需要注意的是水冷存在漏液風險;
風冷:貓頭鷹/酷冷至尊/九州風神/喬思伯/利民/瓦爾基里/雅浚/追風者/鑫谷/超頻三/愛國者等
水冷:華碩/微星/恩杰/EK毅凱火力/海盜船/利民/酷冷至尊/九州風神/喬思伯/瓦爾基里/雅浚/追風者/鑫谷/超頻三/愛國者等
內存:是CPU與硬盤之間的溝通橋梁,由于內存與CPU之間的溝通速度比硬盤來的快得多,因此當CPU需要調用常用數據時(例如操作系統windows)將直接把系統運行時所需的數據存放在內存中用于調用,這也是打開Windows即便不打開任何軟件也會占用一部分內存的原因。現如今主流市場使用的有DDR4以及DDR5兩代不同的內存,DDR4的特點是運行頻率相對DDR5較低,但延遲更低,DDR5則反之,但近期也有不錯的超頻率且延遲也控制的比較低的DDR5內存面世,未來DDR5也將取代DDR4。目前兩代內存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尤其生產力這種對內存延遲需求較小的用戶,建議直接上高頻DDR5。需要注意的是這兩代內存的接口不通用,因此需要選擇相應支持的主板才可以使用;
金士頓/威剛/美商海盜船/芝奇/英睿達/科賦/阿斯加特/宏碁/影馳/朗科/宇瞻/雷克沙/金泰克/七彩虹/金百達等
顯卡(以獨立顯卡為例):負責電腦上所有圖形處理工作并輸出到顯示器上的重要硬件,現如今的顯卡也可以處理深度學習以及運算工作。與CPU一樣,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顯卡芯片生產廠商也分為兩個陣營,分別是Nvidia英偉達和AMD超威半導體(沒錯就是做CPU的那個AMD)。顯卡的性能越高,電腦可以承載的實時圖形處理能力越強,表現在游戲上的作用就是呈現出相比低性能顯卡更好的特效以及更流暢的畫面,而表現在生產力方面的作用就是更快進行模型或者視頻的渲染及導出。當然隨著顯卡性能約好,所需要的供電以及散熱要求也越高,這也是目前顯卡做得越來越大、風扇越來越多的原因組裝電腦主機配置單,部分品牌甚至生產了帶一體式水冷散熱模組的顯卡來達到更好的溫控效果。去年Intel也加入了獨立顯卡的競爭,但由于技術積累方面的原因目前性能暫時無法和英偉達以及超威半導體的高端顯卡進行競爭。需要注意的是在整機搭配較為得當的前提下(比如不選擇i3配4090這種呂布騎狗的搭配)顯卡是目前家用電腦整機所有配件里供電負載要求最高的硬件,因此選擇的顯卡性能越高,選擇的電源瓦數也要更大,否則存在燒機的風險;
Nvidia——華碩/微星/七彩虹/影馳/索泰/銘瑄/映眾(以及子品牌電競叛客)/盈通/耕升等
硬盤:相當于電腦里面數據存放的存儲器,目前主流市場有固態硬盤及機械硬盤兩種形態。固態硬盤的讀取速度較機械硬盤更快,價格也相對較高,而機械硬盤的優勢則是壽命比固態硬盤要長久,價格也相對較便宜。當然了現如今基本都會使用一張固態硬盤來作為系統盤來獲取更好的使用體驗,在預算較為寬松的前提下整機均使用固態硬盤當然更好。一些需要存放建模、視頻的生產力用戶則可以在使用固態硬盤的前提下再多采購價格相對較低、容量更大的機械硬盤來作為數據存放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固態硬盤目前普遍較多的有PCIe3.0和4.0兩種傳輸協議,如果在CPU以及主板不支持更高PCIe協議的環境下使用了更高協議的固態將無法發揮固態硬盤應有的性能;
固態硬盤:三星/西部數據/金士頓/鎧俠/英特爾/影馳/威剛/七彩虹/朗科/致鈦/雷克沙/宏碁/臺電/海康威視/光威/金百達/閃迪等
電源:負責為全機各部件的正常運轉提供所需要的電力。市場主流目前從形態上劃分可以分為直出電源以及全模組電源兩種常見形態。全模組電源可以根據電腦部件所需的供電接口來使用必須的供電端口,而直出電源則無法調整輸出端口的供電線數量,因此在理線方面不如全模組電源方便。從行業認證規范方面區分又可以分為白牌、銅牌、銀牌、金牌、鉑金及鈦金6個檔次,分別對應了電源不同的轉換效率。在選擇電源之前除了考慮清楚自己是只需要普通的直出電源還是要走線更容易的全模組電源之外,還需要計算整機最高瞬時功耗,來挑選匹配其功耗的電源。
振華/海韻/華碩/微星/全漢/長城/航嘉/威剛/鑫谷/酷冷至尊/追風者/海盜船/艾湃電競/九州風神/銀欣/先馬/安鈦克/骨咖/聯力等
機箱:目前技術含量最低的硬件部件,也是目前利潤率相對高的部位之一,簡單來說你買的機箱越貴商家盈利越多。按大小區分可粗略分為ITX小機箱如何還原電腦出廠設置、MATX中型機箱、ATX中塔機箱以及EATX全塔機箱幾個型號(無統一標準),可以根據自己購買的主板、顯卡長度以及散熱器長度進行機箱的選擇。
衡量一個機箱做工是否扎實的標準是重量,體積基本相同、玻璃面板尺寸接近的前提下越重的機箱的用料越好。此外,衡量一個機箱好壞的標準則是風道的安排,合理的風道有助于加快整機的散熱流速,而一般對于散熱不好的機箱市場普遍稱之為“燜罐”。由于機箱品牌太多太多,而且在外觀方面受玩家們的主觀意愿影響較大,就不一一列出了,在購買機箱之前首先考慮機箱是否能容納下你所有的硬件,其次需要在剩下的選擇對象里選擇風道更加優秀的機箱就好。機箱也是目前玩家在外觀DIY方面最為看中的配件。
組裝電腦有一個理論非常適用,那就是木桶原理,因此需要均衡搭配才可以發揮出更好的性能。在清楚了自己的需求以及預算的情況下,老A來聊一下除了機箱之外各部件應該如何選才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從目前硬件性能狀態來看,一款售價1000-2000元以內的CPU已經可以滿足90%以上用戶的日常需求,高端型號的CPU的銷售多半都是針對發燒友以及有生產力需求的用戶才有更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性能更高的CPU需要供電更好的主板才可以發揮出最佳性能。
對于目前大部分玩家糾結到底是選Intel還是AMD這個問題,老A想先聊一聊自己的看法。自從第4代的AMD ZEN4推出后,從市場驗證方面來看是不如12代以及13代Intel好的,尤其是搭配的主板售價高昂以及只支持DDR5內存且優化較差運行時序較高問題,即使是降價也無法挽救慘淡的銷量。因此現有環境下裝機首先推薦的CPU肯定還是Intel的12代-13代為主,以及部分高性價比的AMD ZEN3型號。當然買Intel的CPU不是沒有缺點,一般隔兩代就需要更換主板才可以支持后出的新型號CPU,未來更新設備的投入較多。另外從目前主要競爭對手AMD的發展狀態來看,未來兩到三年內的新型號多半都是以“擠牙膏”方式來推出,只要AMD方面沒有特別大的提升Intel多半都是擺爛的狀態。
上述CPU中如果游戲玩家有獨立顯卡可以直接買尾綴KF的型號,生產力用戶考慮到渲染支持建議買帶核顯的K尾綴型號。
搭配不是絕對的,不懂就在頭條里提問或者直接去貼吧問,亦或者找我都可以,DIY圈子的玩家還是很熱心腸的,有空的話都會給你回答的;
視個人經濟能力量力而行,主板價格高于CPU的搭配通常都是土豪玩法,性價比玩家只需要考慮好接口(尤其硬盤)以及供電是否能跑滿自己的CPU即可。小白玩家如果不考慮顏值直接選華碩即可,BIOS相對來說簡單便捷,微星的雖然也可以一鍵超頻或者一鍵啟動XMP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更適合高階玩家選擇;
AMD的兩個U由于出的時間比較久了搭配的主板型號有一部分已經停產,例如5700X同樣可以搭配B450系列的主板,電子產品還是建議買新不買舊,除非真的是預算吃緊。
散熱應該是目前市面除了機箱以外品牌扎堆最多、款式最為五花八門的品類。如何辨別一個散熱器是否符合自己CPU的散熱需求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話題,主要影響有以下四個因素:
日常使用環境溫度,一般來說冬天整體溫度會比夏天更美麗(看似廢話但實際就是如此),此外還要注意機箱是否接近地暖或者熱源;
機箱風道是否合理,按照目前PC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傳統非ITX的塔式機箱前部、上部及后部鏤空留風道是必須項,海景房類別的機箱更是增加了下部以及機箱理線倉的鏤空幫助搭建更合理的風道。
通常來說目前最主流的風道搭建方法:傳統非ITX塔式機箱應該是前部進氣、上部及后部排氣(風冷散熱器朝尾部出風),海景房機箱是下側兩個方向進氣,上部和后部排氣
CPU體質以及電壓,同樣一顆CPU受制于制作工藝問題會產生不同體質的問題,更好體質的CPU通常在相對更低的電壓下就能達到目標頻率,而體質差的則需要更多電壓,同時也會產生更大的熱量。取決于針對不鎖頻CPU(尾綴是K/KF)搭配的主板,
如果只是選擇了B系列的不可超頻型主板通常i5級別的12600K(KF)或者13600K(KF)使用6熱管雙塔散熱器已經足夠了,而如果你選擇了Z系列可以超頻的主板那么還是建議不要抱有僥幸心理,選一個不錯的360水冷能幫你控制更為合理的溫度
硅脂的涂抹以及品質,只要不是特別拉稀的硅脂都可以用,老A這里直接推薦雅浚W15和利民TFX(或者信越7921);
風冷散熱也是有大小方面的差距的,通常來說熱管越多、風扇越大(一般大一點的是14CM,小一點的是12CM)、散熱塔越高散熱性能越好。買的時候需要考慮自己的機箱是否能塞得進去的問題,其次要考慮散熱器安風扇以后是否會阻擋你的內存條,尤其是燈條,馬甲比不帶燈的要高。不清楚支持多高的內存直接問客服即可,大部分廠商都會給出可支持的內存高度,問清楚以后再問內存的客服就能知道是否可以兼容。最后不建議拿風冷壓i9,噪音會讓你無法忍受。
關于風冷如何選擇,老A直接列幾個明星款,買了就不會錯的那種(還是考慮面向新手向,貓頭鷹這種就不說了)
其次來說水冷,首先老A明確表示不建議買240水冷這種雞肋型產品,性能不一定比得過風冷而且還比風冷增加了漏液的風險,其次一定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機箱到底能不能裝的下360一體式水冷,不清楚就問客服。另外目前市場上的水冷品牌特別多而且雜,哪個值得買哪個不值得買可以看兩個方面的參考:
如果你購買的是英特爾家的CPU,是否需要用水冷的分水嶺多半以i5級別最高的那個型號為參考,即12600K/KF或者13600K/KF這4個型號。絕大多數情況下這4個型號的CPU使用6銅管雙塔散熱器(就是有兩個由散熱鰭片組成的塔)也可以穩壓。高過這4個型號以上級別的CPU就建議直接使用360一體式水冷。
還是以本文上面CPU&主板內容里建議的CPU為例子,推薦幾個不同價位的一體式水冷360散熱明星款,都是可以壓制目前的13代i9 13900K的產品:
恩杰X73,擁有優秀的噪音控制和散熱性能,asetek7代架構水泵有隔音網的加持能把水泵噪音控制的特別好,無限鏡的冷頭很拉風。分RGB和非RGB兩款,當然了有RGB風扇的會比較貴。另外需要安裝恩杰的cam軟件才能調節水泵速度,有點小麻煩;
華碩ROG飛龍360II,和恩杰X73一樣的asetek7代架構水泵,ROG信仰加持,冷頭有眼睛LOGO,同樣有RGB和非RGB兩款;
微星寒霜K360,同樣使用的asetek7代架構水泵,有一個2.4寸的小屏幕支持自定義,個性化產程度比較高,和上面兩個同門兄弟性能都比較接近;
恩杰Z73,建議理由同X73,不同的是冷頭支持數顯,不過不可以個性化,只能固定顯示幾個模式。黑白雙色可選,做工非常漂亮的產品;
華碩ROG龍神II360,華碩水冷的旗艦級產品,信仰&性能雙拉滿,帶3.5英寸的顯示器,是目前所有帶顯示器的水冷中尺寸最大的。當然了價格也很信仰,不差錢老板請隨意~
不在上述名單的各位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預算進行更換,很多品牌的產品都還是不錯的,例如九州風神冰魔方、海盜船H150i等,但是一定要事先多問,別買到小品牌的產品就行。
市面目前有DDR4和DDR5兩代產品,2022年一年里DDR5的價格可謂是大跳水,從年初一條難求+高溢價的局面到現在不到1000元就能買到6000MHz的32G套條,未來也將和DDR4取代DDR3成為主流產品一樣完成產品的更新換代。
通常目前市場主流DDR4配置多采用兩根8G容量的內存組成雙通道,總體容量為16G,在搭載WIN10或者WIN11的運行環境下玩絕大部分游戲都沒有問題,部分吃內存的游戲例如戰略發展類的《1800》、FPS類的《戰錘40K》等游戲則建議購買兩根16G的內存。涉及到動畫制作、影視渲染方面工作的,請選擇總容量在32G以上的內存(最好是DDR5),能幫助提升工作效率。不清楚自己玩的游戲是否吃內存容量可以直接上貼吧搜索對應的游戲或者企鵝群問就好;
頻率指的是內存工作時的內部運行時鐘頻率,數字越大性能越強,一般來說高頻率內存會拉高時序(CL值),影響這兩個參數的通常是內存的顆粒,有些比較好的顆粒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時序讓內存在高頻率工作,由于涉及到超頻問題不擴展回答。另外部分游戲對時序的高低敏感度較強,而生產力方面的軟件對此則不如游戲那么敏感,因此生產力用戶就不需要糾結時序高低的問題。老A也給一個DDR4內存的選購參考——
注意一下上表內容老A需要特別說明三個問題:一是顆粒都是供應商提供的近期數據,由于每批次生產的顆粒不一定相同因此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二是顆粒即便是三星也存在B-die、C-die這樣不同的體質,因此不作為超頻依據,只能說貴肯定是有貴的道理;三是受12代及13代的SA電壓影響,超過3200MHz的內存在搭配不帶K的CPU時大多都會導致分頻問題組裝電腦主機配置單,性能會出現損失,因此不建議選購3200MHz以上的內存;
其實是順延第(2)點而來的問題,這里需要提到一個關鍵詞就是IMC(內存)。內存不僅存在自身顆粒體質差異,而CPU自身的IMC也存在體質差異,加上目前不少內存為了增加性能而降低了時序,所以會存在一定的幾率出現雙面顆粒內存上機無法點亮需要降頻才能開機的情況。例如老A在去年就遇見過某品牌3600C14的32G套條內存搭配12600KF無法開機的情況,只能降頻至3200MHz(CR2)才可以進系統。而為了進一步驗證到底是CPU問題還是內存的問題,老A用另一對同頻率同時序的16G套條則可以順利過檢測并且還可以超頻,那就基本可以判斷是內存方面的問題比較大了,之后老A也從同行獲悉到該品牌這一批次的32G套條內存確實出現大面積無法點亮的問題。因此老A建議選擇雙面高容量內存的用戶最好在JD選購,一旦出現無法點亮的問題就可以要求退換;
DDR5的整體市場價位目前已經來到一個比較劃算的低估,如果是視頻/游戲生產力方面的用戶可以無腦選購6000MHz以上的32G/64G套條以獲取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多糾結的其實是游戲玩家,在這里老A只建議兩類用戶選購DDR4內存:一是FPS類狂熱玩家,選購三星特挑DDR4的3200/3600C14內存,可以付費找高手幫你超頻到更高頻率來體驗超高的刷新率;二是性價比方案的用戶,只要頻率可以達到自己的預期即可,不用追求過低的時序。非以上兩類玩家請直接無腦上DDR5,頻率選擇6000-6400MHz,整機的讀寫性能級別就可以達到10W M/S左右的數據,已經是目前特別不錯的體驗了。如果對DDR5想探索一下超頻樂趣的玩家,請選擇海力士A-Die顆粒的內存,搭配一個不錯的主板可以輕松超7800MHz+。
顯卡目前一套搭配均衡的機器里最貴的部件,也是絕大多數玩家比較糾結的一個地方。老A直接以一圖流來列明目前在產型號顯卡的適用場景,以及建議搭配的CPU以及電源瓦數(前文建議的生產力U不列入)——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RTX30系以及AMD RX6000系的顯卡只要是沒有列在表內的型號均已處于停產狀態,3080Ti的芯片也已經接近清倉目前只有少量品牌在產如何還原電腦出廠設置。至于其他的30系高端顯卡也將逐步被40系慢慢取代(A卡也一樣)。
至于是否為礦卡或者翻新問題,老A只能說見仁見智了,之前老A有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反駁“30系均礦卡”觀點,也放在這里各位看官可以自行查閱。
另外預計年后RTX4060Ti將上市,有觀望的同學可以再等一等,從目前爆料的參數以及外網泄露的信息來看性能差不多接近RTX3070,但是由于DLSS3的技術不下放,還是建議買新不買舊了。
(1)一定要提前問清楚自己的機箱適合裝什么尺寸的電源,部分主流機箱如聯力O11D MINI只能裝SFX尺寸的電源,常見的ATX尺寸電源是塞不進去的;
(2)買電源之前先看清楚電源里面的接口分別有幾個,尤其是PCIe的,在使用40系顯卡又不購買原生ATX3.0電源時是需要用到轉接線Pin的線那就需要電源在已經滿足CPU供電的前提下還留有4個8Pin的接口,而顯卡的轉接線的方式進行接駁,所以一定要看清楚接口的數量;
超大機箱的用戶建議提前了解電源線材的長度是否合適,例如部分型號的電源CPU供電線在搭配太陽神機箱時就會出現線)不要盲目跟風購買鉑金、鈦金級別的電源,只要是個足標的金牌1000W電源已經可以滿足13900K+RTX4090這樣的電老虎了,除非你錢多;
這個板塊要說的不太多,主要是容量上老A個人建議非辦公機器外全部購買1T及以上的硬盤。目前一個500G左右的固態在安裝完系統和一些應用軟件后大約只剩下400G不到,在QQ和微信這種特別吃硬盤的軟件環境下1T才是起步,當然了如果用戶個人比較熟悉緩存清理以及文件清理的話可以考慮稍小一些的硬盤。考慮目前主流機器均使用M.2的固態硬盤,因此老A會先講一講SATA機械硬盤的需要注意事項:
和內存一樣存在兩代產品交替的情況,即PCIe3.0和PCIe4.0。從行業發展趨勢上來看未來一兩年內PCIe4.0將會全面取代PCIe3.0,但在絕大部分使用場景下用戶們并不能特別直觀的感受到兩代硬盤速度上的差距。因此在預算不是特別充足的情況下,買一款讀取速度在3000M/S左右的3.0硬盤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和機械硬盤不同,M.2固態硬盤的壽命相對較短,主要體現在寫入擦除的總數據使用量和自身容量上,這里直接貼個圖給大家科普一下;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