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廖知意 通訊員:顏望舒)
兩天前,AMD發布了非X版新銳龍7000,包括銳龍5 7600,銳龍7 7700,和銳龍9 7900,均基于全新Zen 4架構,5nm工藝制程好玩的電腦游戲免費,支持PCIe5.0,DDR5內存,也都集成了核顯,外加送原廠散熱器,1月10日正式開售
兩天前,AMD發布了非X版新銳龍7000,包括銳龍5 7600,銳龍7 7700,和銳龍9 7900,均基于全新Zen 4架構,5nm工藝制程好玩的電腦游戲免費,支持PCIe5.0,DDR5內存,也都集成了核顯,外加送原廠散熱器,1月10日正式開售。
這三款新銳龍7000的主要亮點是為超頻而生,與帶X的7000系列相比省了500到800塊,但核顯僅供亮機,比如最便宜的7600是229刀,折合1599r;而7600x是299刀,折合2090r。也不知道蘇媽新U香不香,反正我看B650平臺還是沒有便宜的板子,等板U套大降再考慮吧,多一毛我都不樂意花。
flag已立,謹防破功,年前我組裝的2個臺式PC都是手頭有啥,我就用啥。比如這篇小文裝的超頻三蜂鳥1代ITX主機,除了百余塊入手的小機箱,四百多的500W SFX電源,和不到200的下壓式散熱器之外,其余都是現成的硬件。
不跟風升級新平臺,就是省?。《际〉竭@個份兒上了,有點光不奢侈吧?首先是下壓式CPU風冷帶來的RGB——我選的喬思伯的HX6200D,黑色版無光,白色版帶RGB,為了一點點顏值加幾十塊,我覺得很值;另一處RGB來自我的舊內存阿斯加特洛極w2,它是單條32GB RGB,DDR4-2666,頻率一般,沒有雙通道有點可惜,但閑置拿來直接用,物盡其用。機箱的側透亞克力覆膜可以揭掉,但我覺得朦朧美也不錯,干脆就不撕了。
用來組裝ITX小機箱的絕大部分硬件全家福。漏了一個喬思伯風冷。注意啊,照片中有包裝的未必是新貨,比如那個SSD和內存條,都是用剩下的,咱只是單純喜歡保留包裝盒而已。下面挨個聊聊我的硬件。
首先說說我的ITX迷你機箱,來自超頻三蜂鳥1代。這款ITX機箱三圍僅308x128x190mm,7.5升濃縮到極致。支持SFX電源,可裝長度300mm以內的獨顯,當初上市后挺火的,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趕上好價一百多入手,性價比也不錯。雖然現在它家已經更新到蜂鳥1 PRO和二代了,但我是奔著亞克力側板又透又輕去的,1.6千克的凈重,可以像拎包一樣隨處移動,這才是超小機箱的極致。如果你喜歡金屬網孔,或者想加機械硬盤,那么可以選蜂鳥1 PRO,但要犧牲一些重量(1 PRO的凈重為2.7千克)。
為啥這么說呢?技嘉迷你雕X570i AORUS PRO WIFI可不一般。它有8層PCB,可滿足三代銳龍最多16核供電,8相IR數字供電,主板背面還有金屬板加固,內存插槽和PCIe接口都有裝甲加固,用料極為奢華。
支持4個SATA6和雙M.2 SSD,M.2 SSD正背面各一個,正面這邊自帶散熱器可同時照顧SSD和南橋,一體式IO擋板上有雙HDMI+DP+4個USB3.2Gen1,1個USB3.2Gen2 A口+1個C口,還有千兆網卡+WiFi6無線網卡。音頻口差點,只有3個,其余配置在X570 ITX主板中都相當有戰斗力了。對了,之前說光污染也有主板貢獻的1個側邊RGB。不得不說,這塊主板是目前整機最貴的一樣硬件,當年也是近2千塊的存在,只是現在已經下架了。
它的旗艦級配置也遠高于其他硬件,屬于木桶效應中最長的一根,所謂基礎打牢,有備無患,未來能夠直接升級更猛的U和內存,比如直接升到銳龍5900x,以及PCIe4.0x4的雙M.2 SSD,換用更高頻的D4內存條,只要機箱裝得下,上3080獨顯也綽綽有余。當然了,如果你只是為了省錢,2400G搞個B350就夠用了,2700x配B450也是正解,沒必要砸大錢。
CPU其實我有三個選擇,手頭有一枚銳龍3 2400G,一枚銳龍7 2700x,還有最近裝大板用的5600G。本來想測5600G的,但先在中塔機箱上的微星X570暗黑版上測了5600G,拆下來嫌麻煩,于是先用2400G,考慮下一步換上2700x+獨顯試試這個小機箱裝獨顯到底局不局促,最后再改為5600G核顯。這樣連續折騰3次,整個ITX機箱方案全玩透。但這篇文章我以2400G為主,印證一下我的老U是否還能戰三年,下一篇面我會將內存、CPU都換掉,上訊景590 8GB獨顯給大家做第二輪測試。
紅色馬甲的是阿斯加特 洛極系列的w2 RGB游戲內存條,這條子是我兩三年前入手的老伙計了,除了容量大到單挑32GB,帶RGB燈外,頻率擱現在比有點落伍(DDR4-2666),超頻性能一般般。先這樣裝上討個喜,回頭我再換上兩條無光16GB的DDR4-3200馬甲條,雙通道才能發揮更好的性能,RGB嘛,可以犧牲。不過,本文的測試基于這條洛極32G燈條。
接下來是喬思伯HX6200D下壓式CPU風冷散熱器和超頻三釩星GI-FX500 SFX小電源。因為此前我都是裝ATX主板,這倆硬件還是第一次選購。其中超頻三釩星我選了個白色,銅牌認證,額定功率500W,足夠支持到RTX3060的獨顯,與超頻三蜂鳥1代幾乎就是完美拍檔。
雖然不是全模組線材,超頻三仍然為ITX小機箱做足考量,比如主板CPU的扁線設計,再如分出了兩條獨立的線纜,不用獨顯或SATA供電時可以不接,這種半模組設計可以省出不少走線空間,更適配寸土寸金的迷你小機箱。此外,超頻三釩星GI-FX500還支持智能溫控風扇,噪音更小,散熱也更給力。
再說回機箱,超頻三蜂鳥1代內部格局非常緊湊,容積僅有7.5升。除主板上的M.2 SSD存儲外,還可以裝2.5英寸的硬盤擴容,但不支持3.5英寸機械硬盤。我選的套裝配了一條顯卡延長線,正面裝好主板之后,使用延長線將獨顯安置在另一面即可。機箱的框架為高強度的SPCC,厚度1毫米,凈重只有1.6千克,非常輕盈,皮質提手,說拎走就拎走,不裝顯卡的話,這貨的可移動性遠超任何常規PC主機。細節方面也不馬虎,正面頂側有一個開機鍵、一枚電源/硬盤LED燈,白色的釩星FX500與白色的蜂鳥烤漆色彩統一,裝起來也更好看,兩側亞克力板4角螺絲手擰固定,有出廠覆膜,揭下來就是超高透明度,內部硬件一覽無余,我打算就這樣保持朦朧的透光。如果我的迷你雕小板也是白色的,我一定會讓它裸著發光的。
這款下壓式風冷支持intel LGA1700/1200/115x和AMD的AM4平臺,有6組熱管+全回流焊鰭片+銅底,總高僅63mm,體積小巧兼容度高。其中,12cm的薄型風扇采用FDB動態液壓軸承,噪音控制在18.6~29.7dB(A),風量可達13.1~62CFM,200W D-TDP,應付我的銳龍5900x或2700x都綽綽有余,對付本來就很涼快的2400G更是小菜一碟。4PIN PWM風扇端子,支持5V ARGB光效同步,如果你不喜歡光污染,選無光的黑色版更實惠。
喬思伯HX6200D隨機自帶暴力熊硅脂+刮板,安裝方式與常規的風冷有點區別,是將風扇朝下,再將主板對準散熱器支架倒扣,在背面用4個螺母固定。從下圖可以看到,技嘉X570I迷你雕背面有額外的加固金屬板,散熱器固定更穩,且主板不會產生形變,旗艦主板的優越性大抵如此。我這次測試將SSD安裝到了背面M.2槽位,因為機箱沒裝獨顯,拆裝SSD比正面方便。后來我換2700x+獨顯時,將這塊SSD換到了正面南橋散熱器下方的主槽。這兩個方案我都對SSD做了測試跑分,下篇文章會補充對比。
按照慣例,機箱先不管,插好內存,接入SFX電源,連好顯示器(這里我先用了個聯合創新N2F Pro便攜屏),螺絲刀點亮進入PE,用優啟通快速裝好Windows10系統。整個過程還順便試了WiFi6聯網、2.4G和藍牙連無線鍵鼠,一切順利。
斷電后開始把各大硬件裝入超頻三蜂鳥1代迷你機箱。這一次我先裝的是SFX電源,要先將左上的支架拆下,把超頻三釩星FX500固定到支架上、在兼顧箱內電源線走位的前提下裝回去。下一步安裝主板,先拔出內存條,主板固定后,再接好主板與電源的接線、機箱線,最后插回內存。
在有限的空間內操作,步驟先后很重要,有時還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出調整,比如先裝主板再裝電源,有時可以避免線纜插接的沖突。沒獨顯,確實省了好幾步。
這里插一嘴,裝機之前我已經考慮到下壓式風扇高度是否能融入這款蜂鳥1迷你機箱的問題,機箱容納散熱器高度上限60mm,喬思伯這款總高63mm,實際上是裝不下的,硬裝有可能蓋不上側板。但是,我仔細研究了這款機箱的側板固定結構,覺得3mm的差距可以用墊片解決;于是冒險下單,真機組裝時,實測散熱器超高2mm左右;在亞克力板與機箱框架之間用3mm厚的泡棉剪成墊圈,再穿入固定螺絲,裝好4個螺釘,剛好保證側板與散熱器毫不沖突,而且牢固不晃,這道坎就這樣被我徒手解決了!下圖是我的具體操作圖解,各位遇到相同窘境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方案,該方案應該同樣適用于蜂鳥2的散熱器超高,由于它的螺釘長度夠用,5mm內基本都可以這樣解決。
機箱的后側特寫。可以看到迷你雕的IO面板接口之豐富;機箱顯卡槽位支持到2,三插槽寬度的顯卡裝不進去,實際上,雙插槽顯卡也要考慮厚度不能高于43cm(長度小于300mm,如果你的顯卡太長,可以考慮蜂鳥2,那款迷你機箱支持325mm長、64mm厚的三風扇、三槽位寬顯卡)。實話實說,我真的遇到了獨顯太厚造成的困難,更換2700x+訊景RX590 8GB獨顯時,顯卡就高出左側板將近1cm,但我也用類似右側板的方法解決了,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等我下一篇裝機評測更新詳解。
誰說2400G太落伍?用來辦公+休閑絕對夠用!之前我做點亮測試時用的是1080p的便攜屏,組裝完成之后,嘗試直接接入了4K 60Hz的聯合創新27M2U MiniLED顯示器,雖然是銳龍核顯,4K分辨率下依然流暢,只要你不打游戲,是完全可以的(我做了《原神》全屏默認低畫質測試,2400G玩確實有點卡,不過窗口1080p低畫質還是很流暢)。
接下來做常規的系統穩定性和跑分測試。在此之前,我還將迷你雕主板BIOS從出廠的F20,刷新到最新的F36d版本;省流總結:該主板刷BIOS很快捷。娛樂大師6.0的跑分圖不放了,總分39萬,其中2400G占近22萬,核顯Radeon RX Vega 11(1250MHz)占了3萬5,內存僅有6萬(單通道就是低?。虘B硬盤7.8萬。
啟動AIDA64測試時,直接用了4項默認全烤,持續20多分鐘,CPU穩穩壓在61℃(補充:主板背面處于被動散熱狀態的SSD保持在41℃)。隨后,我在AIDA64四烤的同時再打開甜甜圈烤了10分鐘——核顯沒多大能耐,主要是看看CPU溫度是否有突變。結論是:CPU溫度只升高了1℃。當我關閉烤機之后,整機溫度很快降到了33℃(我的測試環境室溫:20℃)。
當然,2400G本來就很涼快,65W熱設計功耗,我的風冷和散熱和電源毫無壓力。下一階段測試我將會依次換上2700x+獨顯,5900x+獨顯再做測試,105W熱設計功耗應該壓得也很輕松,屆時電源和風冷的實體才能全面地展現出來。
上圖的3個小圖是整機分別在低負載待機狀態,AIDA四項烤機20分鐘過程中,AIDA+甜甜圈烤機10分鐘過程中,測試得到的3個大致功耗值,分別為34W、96W和116W。不用獨顯的話,僅憑超頻三這款SFX電源釩星GI-FX500鎮場,是完全沒有壓力的。
這臺ITX迷你小機箱裝到這里,測試結果都在意料之內,系統穩定、涼快,也很省電,顏值和RGB我很滿意,桌面占用小,機箱可以輕松地挪到其他房間。沒有追加成本的X570旗艦平臺,可以進退自如,硬件升級空間留得很充足,有望在這么小的空間內繼續創造“不加錢的驚喜”,ITX的格局由此打開。
下一階段我會裝上獨顯,將CPU換成2700x,再換到5900x做測試,最后拆下獨顯,回歸5600G的核顯小而美。如果你對這部分測試內容很感興趣,敬請期待后續的裝機評測。我是筆點酷玩,每次我講得細一點,給大家的參考就多一點,我們下期再會!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